合作取向~當代父母的多元角色

在家庭日益多樣化、社會高度資訊化的今天,親子關係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
受邀參加仁爲心理協會安排的專業講座,由國內知名心理學者蕭文教授主講的「合作取向的多元治療」,不僅拓展了我的專業視野,也引發了我對現代親子關係的深層反思。
從傳統權威到合作夥伴——親子關係的進化
蕭文精闢的指出,輔導與治療的脈絡經歷了從「非當事人中心」的傳統權威取向,發展到「人本主義」的當事人中心,再到今日「合作取向」的多元治療模式。這樣的轉變,不僅是輔導理論的演進,也是人際關係本質的改變。
親子關係過去被形容為「二維世界」的關係,存在著鮮明的上下結構與價值判斷——對與錯、應該與不應該、父母說了算。然而,這樣的模式,雖在穩定性與秩序中有其功能,卻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與資訊爆炸。
現今的親子互動更像是「三維虛擬世界」的樣貌:情境複雜、界線模糊、資訊來源多元。孩子不再只是「聽話的接受者」,而是多面向資訊的接收者與主動詮釋者。父母若仍以權威姿態面對,往往陷入對話斷裂與衝突的泥淖。
建構子女的「故事」——父母的新任務
蕭文提出:「治療者是故事的建構者。」這句話對我而言,對於親職的意義尤為深遠。現代父母必須如偵探般,走入孩子的內心,拚湊他們成長的片段與經驗碎片,協助孩子梳理自我、理解情緒、重建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再是「指導者」,而是孩子生命旅程的「合作夥伴」。唯有與孩子共同參與生命故事的建構,孩子才能學會覺察、理解與負責。這也正是現代輔導理論所強調的「合作取向」:關係是互動創造的成果,而非單方面的灌輸或引導。
夥伴式的家庭——從控制到共同願景
在合作的框架下,親子關係的本質轉變為「對等中有分工,尊重中有引導」。這並非意味著父母放棄引導的責任,而是改以更具同理與開放的態度,理解孩子的內在邏輯與感受。
這樣的夥伴式關係建構出的是一個有共同願景與目標的家庭——不是誰「贏」了誰、誰聽誰的,而是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孩子可以放心表達,而父母則提供一個安全、接納、支持的心理場域,使孩子能自在探索與學習。
現代父母的新定位——回應、多元、敏覺
在合作取向的觀點下,現代父母的角色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
● 回應性(Responsiveness):能適時察覺孩子的需求與情緒,給予恰當支持與引導。
● 多元性(Multiplicity):理解孩子的身分與處境可能是多重的,例如:性別、文化、網路社群的影響等,不能用單一角度評斷。
● 敏覺性(Sensitivity):擁有對關係與互動的敏銳感知能力,能察覺孩子非語言的訊號與情緒變化。
親職是一場深度的對話與同行
親職從來不是一種權力的展演,而是一場深度的對話與同行。在合作取向的多元視角中,現代父母的角色已不再是主導者,而是孩子自我建構過程中的共同探索者與支持者。
這樣的親職模式,或許需要更多時間、耐心與自我覺察,但它所建構出的親子關係,將更有韌性與深度。唯有當我們願意放下掌控,真誠的與孩子同行,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共同編織一段有愛、有理解、有未來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