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塌陷 分析:中國底層孩子夢碎

曾被視為能改變農村和縣城學生命運的「縣中」,如今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塌陷」(教育危機)。「縣中」指縣級中學,常常是中國縣城裡最好的中學。
分析認為,當教育的信任網在瓦解,「縣中」失去托舉的力量,孩子們不僅失去向上流動的機會,連最基本的安全感也難以獲得,突顯中國社會階層固化的深層危機,以及底層孩子的夢碎現實。
近期,四川縣級市江油初中女孩長期遭受霸凌、圍毆的影片在網路上引發公憤。這類觸目驚心的校園暴力事件,往往被視為獨立個案,但事實上,它很可能是中國縣域教育危機的冰山一角。一位從縣級中學走向名校的李曉表示,「它不是孤例,而是常見的潛疾,孩子缺少安全感,學校護不住,家庭也常常無力。」
「芥末堆看教育」日前報導,李曉出生於東北一個資源枯竭的城市,父親是高中數學老師。他靠數理化成績走出縣城,後來在北科、清華讀書,並投入教育產業做海外業務。他帶著全球教育的視野和二十年的積澱,表達對當前縣域教育的看法。
教職被交易化 學生權益受損
縣中塌陷意指,原本最優質、升學率最高的縣級中學,因其師資和成績頂尖學生的流失,導致升學率下降,最終淪為教育資源窪地。李曉說,「縣中不再是階層躍升的梯口,而只是囚困。」
李曉指出,「更糟的是,教職被交易化。有人花錢買個班主任職位,一年靠收紅包就能回本。這條灰色鏈條擠壓了真正想教書的人。」他舉例說,他的一個侄女就因為沒給班主任送紅包而被差別對待。
李曉回憶說,他老家高中,早年時學校曾帶著點榮光,可到了他上高中時,那所縣中成績一路下滑,1999年後再沒人考上清北,今年幾乎連211(中國重點大學)都沒有人考上。
超級中學掠奪縣中師資生源
「縣中塌陷」並非突發,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記者綜合多方分析發現,首先,資源的極度不均。據《縣中》一書作者楊華教授的調查,省市級的「超級中學」利用其政策和資金優勢,大規模「挖走」縣中的頂尖學生和骨幹教師。
根據《半月談》近期報導,西部某縣教育部負責人透露,「去年調走40多名骨幹教師,一所高中一次性就走了10多位,占該校骨幹教師一半以上。」中部某省縣中校長對《半月談》記者表示,10多年來流失40多名中堅教師,有的剛在省級教學比賽中獲獎就被「挖走」了。
其次,是信任體系的瓦解,學生們開始懷疑努力的意義。李曉說,「縣中像一台巨大的機器。學生從早六點到晚九點,一個月只放半天假,像零件一樣被安排好節奏。沒人關心你是否能開口、是否會思考。拚命程度更甚,結果卻更差。」教職的「交易化」和「送禮文化」讓家長對公平感到無望。在這種氛圍下,教育不再是純粹的學術殿堂,而成為一個充滿潛規則的灰色地帶。
縣中教育已非階層躍升通道
李曉對芥末堆記者說,「走出去的人,多半停在城市邊緣;留下的人,則被困在校園陰影裡。教育已不是階層躍升的通道,而像一個被動的消耗系統。」他說,「二十年前,普通孩子還可能憑分數突圍,如今縣域空心,流動停滯,希望被一點點磨掉。」
那些留在縣中的學生多來自農村,家長幾乎無路可選。李曉表示,「厭學、叛逆、網癮屢見不鮮,學校和家庭都拿不出解法。稍微寬裕的,會把孩子送進軍事化管理、戒網癮或所謂矯正機構,收費不低,多半是二次傷害。」
李曉坦言:「縣中的危機,不只是學校在衰敗,而是整個縣域社會在悄然退出教育競爭。它不再是通向外面世界的入口,而像是一條逐漸封閉的路。」
學生努力攀爬 社會抽梯奪希望
楊華在他的著作中表示,中國教育本質上只是訓練和強化各類學生的應試能力,實則並沒有改變各類學生的占比。教育本身被壓縮成了一場純粹的分數軍備競賽,而不是學生的全面發展。
李曉將中國縣中與海外教育進行了對比。他認為在印度,即使是底層學生,也能通過技能培訓或社區項目找到工作,有過渡的機制;而中國縣中的「要麼考學成功,要麼墜入底層」的二元邏輯。他表示,「在縣中,孩子仍在向上攀爬,但社會已經把梯子抽走。最致命的匱乏,不是物質,而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想像。」
另在墨西哥偏遠村落,社區以母語編教材,讓孩子保有文化認同。李曉表示,「這些社區教育更像一塊支撐的土地,雖然狹小,卻能讓孩子在熟悉的文化裡落腳,不至於澈底墜空。」
李曉說,「那一刻我才明白,教育不是分數訓練,而是一種讓人有勇氣去開口、去表達、去呼吸的秩序。」他指出,「回到東北老家,迎面而來的卻是冰冷的分數線和無形的規則。這時你會發現,教育既可能是跳板,也可能是囚籠。」
他表示,當生源流失、師資斷層、財政收縮這些力量疊加時,縣中已不再是一座橋,而像是一處被遺棄的渡口。人口、教育、經濟三重脫鉤,讓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失去了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