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愛收二手貨 家中堆滿雜物傷腦筋!

公婆喜歡撿別人不要的東西、二手用品,這種囤積雜物的習慣該怎麼辦?(Shutterstock)
公婆喜歡撿別人不要的東西、二手用品,這種囤積雜物的習慣該怎麼辦?(Shutterstock)

文/Phyllis (居家整理師)

公婆愛撿二手貨,家中堆滿雜物,只能與小孩居住狹窄空間。如果想改善居家環境,先了解公婆收集物品心態,再看看自己與公婆同住理由,然後提出改善方法,或許舒適、有品質的居家生活不是夢。

公婆喜歡從外面撿別人不要的東西回來,別人的二手用品也收,總說有天會用到。我該怎麼辦?

為何喜歡拾荒、收二手貨?

妳有斷捨離的理由,同樣的,他們也有拾荒和收集二手貨的理由,我的推論如下: 

1.他們的價值觀是「勤儉節約」,珍惜物資是體現這種價值觀的具體做法,而這麼做能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2.他們有強烈的匱乏感,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同時又認為自己擁有的比想要的還少,所以物品再多也得不到滿足。

3.他們退休後逐漸喪失自信,害怕未來沒有足夠的金錢購買物資,而收集物品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

4.他們的需求層次較低,滿足點是「生存」,東西堪用即可,好不好用、乾不乾淨、居住環境是否因此變差,不在考量之列。

5.他們老了之後想做好事、積功德,於是住家變成物資轉運站,希望物品可以轉贈給某個有需要的人。

6.他們的滿足點一致,而且拾荒和收集二手貨是兩人能共同參與的活動,說不定他們從中得到妳不明白的樂趣呢!

會樂此不疲,表示這麼做對他們而言利大於弊。妳的滿足點可能是「舒適」和「尊重」,妳認為他們破壞居住品質,某種程度上是不尊重其他的同住者,所以期待他們能夠改變。但一件事情必須對他們夠重要,而且他們有信心可以改變,他們才會願意改變。

家裡雜物太多,讓人壓力倍增。家裡雜物太多,讓人壓力倍增。((Shutterstock))

了解與公婆同住動機

假使房子是他們所有,他們更是愛怎麼住就怎麼住,除非有天災、人禍、疾病、意外、死亡等外部驅力,否則晚輩跟他們商量的著力點很小。所以妳可以怎麼辦呢?看妳圖的是什麼!

圖一個安全與歸屬

妳在婚前想必知道公婆家的環境如何,但妳還是願意搬進去;或者公婆是後來才變成這樣的,但妳還是沒搬出去。這意味著妳對「安全」(穩定)和「歸屬感」的需求大於「尊重」和「美感」,而妳也試圖長期配合並融入他們。既然如此,他們又何必改變呢?

圖一個免費住所

妳不想跟公婆同住,但礙於買不起房,或是不想付租金和小孩的保母費,於是被先生成功勸說,自願住進夫家。妳得到了妳想要的,而接受糟糕的屋況就是代價。

世上鮮有不必付出代價的事。妳住進別人家裡,卻期待屋主為妳改變,但機率極低。我向來建議打「金孫牌」,因為金孫和公婆至少有血緣關係,他們願意為金孫改變的動機高一些。

圖一個不被講話

或許妳會說,我是因為公婆年紀大了需要照顧,才被先生說服搬進夫家,不然親戚會說我們不孝。既然不被講話的重要性高過妳對居住品質的嚮往,與先生的情感連結也高過妳對其他需求的渴望,「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過公婆能四處拾荒、收集二手貨,表示他們身體不差。可以的話,住在附近就近照顧,保有各自的生活空間是比較好的選擇。

用非暴力溝通 清空囤積雜物

如果妳仍想賭賭看那極低的機率,不妨試著展開「非暴力溝通」,以下是對話範例: 

1.觀察且如實陳述:「爸、媽,家裡二十五坪住了四個大人、兩個小孩。三個房間有一間是儲物間,裡面的東西已經蔓延到走道上了,連門都關不上。小孩目前跟我們睡,但是他們明年就要上小學了,需要獨立的房間。」

2.表達妳的感受:「家裡生不出小孩房讓我覺得很困擾、很無助。」

3.認清自己的需要:「東西越來越多,我有點難過,我原本期待可以跟小孩分房睡,不用四個人擠一間。」

4.表達明確的請求:「我希望妳們同意把儲物間清出來當小孩房,我會負責體力活,妳們只要告訴我什麼要、什麼不要就好。」

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並確認公婆理解之後,不妨進一步問問他們聽完這些話的感受,以及他們認為這個想法是否可行。例如:「我想知道你們聽到這些話以後有什麼感覺,以及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或是「我想知道你們認為清空儲物間的計畫可行嗎?如果不可行,你們認為是哪裡有困難?」等得到他們的回應之後,再來思考因應對策。

——摘編自《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方智出版社提供)。◇

書封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延伸閱讀
半導體界奧運 週三登場
2025年09月07日 | 8天前
北市府拆公館圓環 民團號召抗議
2025年09月07日 | 8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