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青少年該打工嗎?

密蘇里州州長約瑟夫.W.福克(Joseph W. Folk)視察童工,1906年,由聖路易斯郵報的瑪格麗特‧馬丁(Marguerite Martyn)繪製。(公共領域)
密蘇里州州長約瑟夫.W.福克(Joseph W. Folk)視察童工,1906年,由聖路易斯郵報的瑪格麗特‧馬丁(Marguerite Martyn)繪製。(公共領域)

編譯/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effrey A. Tucker撰文/信宇編譯

12歲那年,我去了一家管風琴修理公司工作,我修理的不是那種很科技的管風琴,而是老教堂裡的管風琴。我當時拿的是現金工資,而且我也非常喜歡這份工作。

工作時,我得在閣樓裡爬來爬去,腳下踩著嘎吱嘎吱的死鴿子骨頭,找到需要修理的管道,通常還需要清除灰塵和汙垢。我會聽著老闆在閣樓下彈奏管風琴手鍵上的一個鍵,找到有問題的管道,然後把它拔出來,修好,再放回去。

我主要用鋼管(實際上是長笛)來練習最高音。但老闆警告我,一整天都要保持喉嚨放鬆。這是因為我們會不自覺的模仿音調,隨著時間推移,喉嚨會越來越痛。工作的第一天,我回家時喉嚨真的痛了。第二天我聽從了老闆的建議,問題就消失了。

我之前沒有這方面工作的經驗,為什麼會被老闆選中呢?多年之後我才想明白。是因為我身材瘦小,因此能用成年人做不到的方式,穿過閣樓狹小的房間。沒錯,我的身材和年齡在當時是一個優勢。

現在回想起來,儘管當時老闆有使用「童工」的嫌疑,對我來說,那時我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阿拉斯加的報童,攝於1909-1920間。阿拉斯加的報童,攝於1909-1920間。(公共領域)

在教堂舉行禮拜儀式的時候,我們只能停下手中的工作,一邊休息觀看禮拜。我人生中的第一場天主教彌撒就是在那時看到的,它讓我感到神奇又神祕。如果不是做這份工作的話,我永遠也不會看到。彌撒結束之後,我們又回去工作。就這樣,我們在一個教堂看完禮拜之後,就換到另一個教堂。整個夏天我都在這樣做。這些都是我童年時期最美好的回憶。

是的,我因為年輕和體型瘦小而被選中做這份工作,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孩子們被選為掃煙囪工的原因一樣。那些戴著高頂禮帽、穿著燕尾服的孩子們的老照片是真的。他們喜歡打扮成貴族,爬進爬出煙囪,弄得髒兮兮的,還能因此得到報酬!

這樣做有問題嗎?曾經發生過悲劇嗎?當然有,然而解決辦法卻非常嚴厲:強制孩子們不得工作,以及實行全日制義務教育。

社會脫序?這一切,始於羅斯福禁止童工⋯⋯

1936年,美國時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1945)簽署了一項法案,禁止所謂的童工(child labor),但實際上法律上所定義的童工,應該稱之為青年工作(youth work)。在二戰爆發後不久,年輕人被徵召入伍,被派往異國他鄉,而年輕的孩子們則盡其所能的為戰爭出力。在這種情況下,新法律的執行情況充其量也只是勉強可行。

美國青少年勞動力參與比率走向示意圖(1950~2025)。數據來源:聯邦儲備經濟數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美國青少年勞動力參與比率走向示意圖(1950~2025)。數據來源:聯邦儲備經濟數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圖表製作:Jeffrey A. Tucker)

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項新法律才真正開始對年輕人產生影響,然後我們看到了那一代人成長起來之後發所生的事情:源於「代溝」(generation gap)的社會無規範(social anomie)開始出現。

代溝當然會存在的:因為出現了第一代不知道工作為何物的年輕人。

(編注:社會無規範,又稱社會脫序、社會失範,是社會學術語,指在社會傳統規範和價值觀瓦解、社會秩序混亂的狀態下,個人和群體感到失去價值指引、心理失落的無序狀態。)

即使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也可以找到工作。然而在如今的這個年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家族生意,或者在農場幹體力活,或者你是個童星。這些都是法律上的例外,至今仍然有效。

8~17歲的孩子們正在種植紫羅蘭花,1912年攝於紐約州紐約市。8~17歲的孩子們正在種植紫羅蘭花,1912年攝於紐約州紐約市。(公共領域)

理論上,一個人14歲就可以開始工作,但是雇主受到嚴格限制和要求。學校和家長必須提供豁免。此外,他們的工作內容也受到一系列限制。由於是義務教育,孩子們本來就不能經常工作,所以很少有雇主會考慮他們的申請。實際上,孩子們要到16歲才能工作。然而即使到了16歲,也有一些限制。過了16歲,孩子們就用其他事情來填補空閒時間。這就是青少年工作數量持續下降的原因。

如今,大多數孩子上大學甚至到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他們被扔進茫茫的職場海洋,手裡拿著一張毫無用處的學位證書。他們對工作感到憤怒,對老闆心懷怨恨,想方設法偷懶。這是因為他們完全被大學這種福利制度所塑造,或者在課堂上被寵溺了18年,一無所獲。他們根本沒有做好工作所需的準備。

至於國中和高中的孩子,三分之一的人正在服用某種精神藥物,讓他們整天安靜的坐在椅子上,長達12年。我們正面臨一場精神疾病的流行病,這些疾病如今被冠以一個世紀前還不存在的新名稱。

我把這一切都歸咎於羅斯福總統當年簽署的禁止童工法案。

我們付出了巨大的文化代價。如今,我們卻看到出生率出現暴跌,其中部分原因是孩子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卻沒有給家庭帶來任何好處。沒人喜歡孩子被「商品化」,但是你知道更糟糕的是什麼嗎?是一種經濟安排,讓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高達一百萬美元。難怪出生率會出現暴跌。

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然而不知何故,每當我提起這個話題,人們就試圖讓我閉嘴。他們甚至對我竟然允許自己想到這個話題感到震驚。畢竟,廢除「童工」是現代社會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他們一向就是這麼說的。

坦白講,我從來不理解這樣的想法,也不明白理性討論這個問題會有什麼禁忌。

孩子們在喬治亞州梅肯市的一家工廠工作,1909年。孩子們在喬治亞州梅肯市的一家工廠工作,1909年。(公共領域)

終於,最近有人提到了被認為是禁止童工的最佳、最具決定性的論據。這個論據出自德國政治理論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的《資本論》(Capital)第一卷。我決定讀一下一探究竟。馬克思在書中讚揚了英國議會在1844年《工廠法》(the Factory Act)中禁止童工的規定,並向讀者講述了使用童工的恐怖。

我無法質疑這些案件所提到的事實。我確信這一切都相當殘酷,對孩子們來說往往非常可怕。即便如此,有些人仍然試圖賺錢,抓住機會。尤其是針對孤兒。這其中存在剝削嗎?當然存在。政府監管機構介入是否合理?或許吧。

話雖如此,馬克思關於這個話題的章節中包含了一段關於童工的譁眾取寵的理論。我反覆閱讀了好幾遍,以確保理解無誤。他寫道:

「由於把未成熟的人變成純粹的製造剩餘價值的機器,人為的造成了智力的荒蕪,這種精神狀態與自然的無知截然不同,自然的無知使智力處於休耕狀態,但又不破壞其發展能力和自然的生產力,這種荒蕪最終甚至迫使英國議會規定,在工廠法管轄的所有工業部門,接受小學教育都是14歲以下兒童從事『生產性』工作的強制性條件。」

大家注意到了嗎?馬克思在這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童年的宏大理論。他說,青少年「自然的無知」使「心靈處於休耕狀態,但又不至於破壞其發展能力和自然的生育能力」。「休耕」(fallow)這個詞在這裡很不尋常,但它指的是農田,指的是先前耕種過後閒置下來進行恢復,以便在未來變得更加肥沃的土地。因此,對馬克思來說,兒童的心靈就像一塊應該被允許休耕的農田。

那麼我來問一下:你認為這是真的嗎?年輕人沒有任何任務、負擔、期望、工作或任何認真的參與,這樣真的才算過得最好嗎?這不是在說一個十歲的孩子會在花叢中嬉鬧,或者用棍子推鐵環。畢竟,在馬克思看來,即使是要求孩子做家務、打掃房間或安靜地坐在教堂裡,都會破壞他們「閒散」的心靈,使其擺脫「天生的無知」,釋放出「天生的創造力」。

學校工廠的學徒之一。1909年攝於佛羅里達州坦帕市。學校工廠的學徒之一。1909年攝於佛羅里達州坦帕市。(公共領域)

所以這不僅僅是找份工作的問題。馬克思似乎在譴責人們對孩子有任何的期望,或交給他們任何的任務!這簡直就是英國小說《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1954)裡的情節,簡直就是犯罪階層的產物。

(譯注:《蒼蠅王》是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的寓言體長篇小說,戈爾丁也為此獲得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小說講述了一群被困在荒島上的兒童,在完全沒有成人的引導下如何建立起一個脆弱的文明體系。最終由於人類內心的黑暗面,導致這個文明體系無可避免的被野蠻與暴力所代替。)

我要說的是: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對於年輕人來說,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被迫無所事事,就像我們在疫情封鎖期間看到的那樣,孩子們沒法上學,只能窩在臥室裡刷社群媒體。這簡直是通向災難之路。這簡直就是對自然精神生育能力的毀滅!這簡直就是浪費人生的毒藥。

我的主要觀點是:

馬克思對有償童工的批判遠不止於此。它是一種關於童年本身的瘋狂理論,類似於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和其他烏托邦主義的理論,認為社會本身本質上是腐敗的。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放寬這方面的法律,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孩子們可以在更小的年齡出去工作,有機會接觸一個充滿責任和期望的成人世界。他們可以體驗到獲得報酬的滋味。他們將學會與成年人交往。他們可以接觸老闆和顧客,在一個不僅僅是父母、老師和同齡人的世界裡生活。他們可以洞察現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我可以想像一系列的組合方案。孩子們可以早上上學,下午打工,晚上學習。也許他們可以上三天學,然後打三天工。也許學校可以季節性運作,淡季也可以打工,不必遵循嚴格的模式。為什麼這一切都必須由聯邦政府來硬性規定呢?

一家籃子工廠。女孩們正在製作瓜籃。攝於1908年,印第安納州埃文斯維爾。一家籃子工廠。女孩們正在製作瓜籃。攝於1908年,印第安納州埃文斯維爾。(公共領域)
20世紀50年代,肯塔基州伯里亞市,伯里亞學院的學生們正在打包「伯里亞甜甜圈」。1950年代,肯塔基州伯里亞市,伯里亞學院的學生們正在打包「伯里亞甜甜圈」。( Lawrence D. Thornton/Archive Photos/Getty Images)

青少年們找工作不一定非要去鹽礦、煙囪,甚至風琴閣樓。他們可以去速食店、酒店餐廳、園藝場,或者在高爾夫球場當球童。隨便做什麼都行,任何需要有人做的事情都可以做。父母可以監督這個過程,找到最佳途徑。

我沒看到這麼做會有什麼大災難。我所看到的災難是孩子們被迫昏睡,變得懶惰。長久的經驗教訓證明,目前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也許,我這個提議打破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禁忌,但是我在12歲時就已經熱愛我的工作。現在回想起來,我仍然很激動,因為我承擔了真正的責任,而且至少有一位商人看到了我的價值。我很遺憾今天的孩子們無法體驗到同樣的感受。事實上,馬克思對年輕人及其需求的看法完全是錯誤的。

原文:Why Can’t Teens Get Job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作者觀點,僅供參考。◇

延伸閱讀
【名家專欄】百萬富翁更幸福嗎?
2025年07月2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