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我們忘記了生命最基本的使命

我並不是有意晚要孩子,只是順其自然罷了。當時我忙於經營餐廳,一心想著生意興隆,盼著被收購,好讓我能重頭再來。那時我一心想著打造商業帝國,我的第一段婚姻也在那個時期結束了。當時的丈夫甚至跟我說,他擔心我太專注於事業,沒法照顧孩子。
數年後,36歲時,我嫁給了現在的丈夫,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四個孩子。從統計數據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生育率急劇下降,但我很幸運。儘管有種種警告和不利因素,我依然擁有了一個大家庭。
如今我才意識到,這樣的情況是多麼罕見。作為社會,我們正面臨一場全面的生育危機——而且已不再是個別現象。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公布的數據,2024年美國的總生育率創下歷史新低:每名婦女平均生育1.599個子女,遠低於2.1的人口更替平均值。35歲以下各年齡段婦女的生育率均有所下降,只有40多歲的婦女生育率略有上升。
我懷疑這種微弱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不孕症治療。而且,對於那些40多歲還能受孕的女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女性在等待,卻心碎的發現她們再也無法為人母了。
40歲之後的生育率回升並非趨勢的逆轉——只是20多歲和30多歲女性生育率大幅下降的一小部分,而她們大多數無法扭轉這一趨勢。
這並非偶然,而是部分出於有意為之。
我們營造了一個將生育視為可有可無,甚至是沉重負擔的世界。
我們的環境充斥著內分泌干擾物、「永久性化學物質」以及破壞荷爾蒙的添加物。低睪酮症和精子數量下降的流行病日益嚴重。專家警告說,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到2040年,西方國家可能會出現零健康精子的情況。
肥胖、壓力、不良飲食習慣和藥物濫用只會讓情況更為糟糕。與此同時,避孕、墮胎、輸精管結紮和避孕藥都被視為進步,而受到讚揚,儘管它們也在悄然削弱生育能力。
地球上的其他哺乳動物,都把繁衍後代視為頭等大事——通常在食物和水之後。而我們現代人類,似乎忘記了最基本的使命。我們表現得彷彿可以超越生物學規律,彷彿生命無須延續,而結果也逐漸顯現。
我在即將出版的新書《被大自然揭穿的真相》(Debunked by Nature)中,會更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但在此我還是要直截了當的問:
當您的生命走到盡頭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是你得到投資而蓬勃發展的初創公司?還是被吞併、被掏空、被拆解的公司?還是你的孩子?
對我而言,答案很簡單。在日落時分,我們在農場追逐兔子,看著孩子們歡笑;沒有什麼獎項或頭銜能比得上,我和丈夫、四個孩子擠在兩張拼在一起的大床上看電影的溫馨時光;沒有什麼商務會議能比得上,週二下午一家人去逛農夫市集更甜蜜。
母親的身分並非人生目標的一段彎路,而是人生的核心使命。
然而,在西方國家,我們卻有意無意的貶低生育價值。我們告訴女性,只有在職場晉升才能有所「貢獻」。我們將生育視為管理上的問題,而非應當珍惜的恩賜。
世界上許多地區仍然高度重視兒童。在中東、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區,出生率依然較高,家庭在社會結構中占據核心地位。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人口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就連曾經是人口控制典範的中國,如今也在努力扭轉一胎化政策帶來的後果,因為人口結構的問題已愈發明顯。
事實是殘酷的:一個不生育後代的國家無法生存﹐一個拋棄孩子的民族,就是在拋棄自己的未來。
其中一些問題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但並非全部。我們當中有能力生育的人,必須挺身而出,這不僅關乎個人的傳宗接代,更關乎人類的福祉。
我們應當選擇信仰而非恐懼,選擇生命而非便利,選擇使命而非成就。我們必須抵制將孩子視為負擔的文化說辭。
重拾古老的真理:孩子是恩賜
我很幸運,晚些時候才組建了家庭,而且一切順利。我現在意識到那個窗口有多麼脆弱。數據不會說謊,美國的生育率在急劇下降,而我們卻假裝這無關緊要,但這很重要,一直以來都很重要。
讓我們銘記其他生物永遠不會忘記的道理:生命要延續。
如果我們渴望擁有值得生活在其中的未來,就需要著手去創造它——實實在在的去創造。
作者簡介:
莫莉‧恩格爾哈特(Mollie Engelhart),一位致力於食品主權、土壤再生,以及教授自給自足和家庭農業的再生農民和牧場主。她是《被大自然揭穿的真相》一書的作者:這本書以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記錄了她從洛杉磯的素食廚師和餐館老闆到親手耕作的農民的過程,以及自然如何打破了她的文化桎梏,顛覆了她對食品、農業和自由的認知。
原文:We've Forgotten Our Purpose-And the Data Proves 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