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 醫籲強化學名藥產業

美國總統川普擬對藥品祭出最高250%關稅,企圖推動藥品「在美國製造」,外界憂心可能引發缺藥與藥價波動。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10日表示,川普的貿易操作已讓全球化完全瓦解,形成「全球碎片化」,各地區定價策略將分開處理。台灣市場規模小,在藥價談判上處於弱勢,應加強發展本土學名藥產業,降低對原廠藥的依賴,以減輕健保壓力與病患負擔。
余忠仁10日出席「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捐贈及中心成立活動時,被問及關稅戰對藥品供應的影響,他說,若美國透過關稅施壓讓原廠藥降價,對台灣來說確實可能受惠,因藥品購買成本降低,有助減輕健保支出,也能讓依賴原廠藥的病患減少經濟壓力。但跨國藥廠是否會全球同步降價,或是在其他國家市場調漲價格彌補利潤,仍取決於其整體營運與定價策略。
余忠仁表示,目前台灣醫院尚未因美國政策出現藥品短缺,以往缺藥多因藥廠無法供應,例如本土藥廠生產學名藥時,若原料依賴進口,一旦短缺即可能斷鏈。美國的高關稅措施,主要是針對輸入美國的藥品進行保護,本質上是對國外藥物的防護機制,間接衝擊出口至美國的學名藥,但台灣學名藥出口美國比率不高,主要市場集中於東亞及中南美洲。
余忠仁說,美國長年推廣學名藥以降低醫療成本與藥價波動,市場成長快速,許多癌症用藥也已有學名藥版本可用。全球趨勢預期將更加傾向發展學名藥,降低對原廠藥依賴,中國已加速布局;台灣具備生產技術與基礎,應把握機會制定策略,尤其在生物製劑時代,更有條件投入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的開發,並建議政府採取積極政策與資源投入,協助藥廠在競爭激烈的原廠藥環境中開發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