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賢明:台灣232關稅、對美投資將是談判挑戰

美國政府初步宣布對台課徵20%對等關稅,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分析,此為談判過程中「暫時稅率」,真正挑戰在於後續的對美投資承諾,以及如何將台灣出口大宗的半導體、ICT產品涉及的「232關稅」包裹談判,避免付出雙重代價。
連賢明提出5大關鍵,首先,美國公布台灣20%稅率,並沒有列出對美採購或投資,代表是一個暫時稅率。第二,外界解讀川普可在台灣不投資、不採購、也不開放的情況下穩拿20%稅率,恐言之過早,這僅代表台灣有認真談判,但最後關稅「若談崩了」,美國都能上調稅率,這從瑞士例子都可以看到,不用想不付代價能換到低稅率。
第三,美日談判看到喊價場景,日本對美投資從4千億元喊到5,500億元,台灣受限於外交現況,只能透過下面官員的談判成果面報川普,台美貿易談判就比其他國家久。第四,台灣對美出口約65%涵蓋232關稅,若沒包裹與對等關稅一起談,恐付出兩次代價換取優惠稅率,這對半導體、ICT產業不利,談判應該會一起解決。
第五,從日本、韓國、歐盟經驗,關稅談到15%,都要購買上千億美元的天然氣、農產品、飛機等產品,與數千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尤其在韓國貿易協議中,川普聲明3,500億美元投資要由美國政府指定,這些條件恐對國內造成紛擾,甚至影響朝野政黨攻防,台灣若處理不好、遭立法院質疑或拒絕,單方面撕毀貿易協議,恐讓台美合作有很大影響。
投資美國有量能 螺絲等傳產供應鏈承壓
假設台灣投資美國金額為3,500億美元,若算入台積電投資1,650億美元,剩下逾1,800億美元,媒體問及財源為何?連賢明僅回應,據經濟部投審司統計,台商歷年對中國投資平均2千多億美元,看似千億美元投資美國分4年完成,有很大困難,但台商全世界投資其實都有量能,這是從側面觀察。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指出,20%關稅雖對整體影響有限,但對工具機、模具、五金、手工具等基礎產業將造成重創,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他擔憂,這波壓力可能迫使這些企業外移至東南亞,若不慎讓台灣供應鏈出現「斷鏈」,後果不堪設想。
白宗城預估,關稅20%只是開始,川普的關稅掀牌,可能會延續到明年上半年,台灣中小企業應及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