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中共侵犯人權 美議員推三法案

在美中重啟貿易談判之際,美國國會兩黨參議員本週將推出三項法案,就中國的人權紀錄、異議人士處境與台灣議題對中共施壓,加強關切中共的擴張與打壓異議行徑。
路透社在這三項法案正式送交國會之前報導其內容。路透社指出,兩黨罕見攜手提出三項針對中共的法案,顯示儘管兩黨政治立場對立嚴重,但在中國議題上仍保持高度共識。
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成員、民主黨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和共和黨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是這次法案的主要發起人。
第一項法案由蘇利文共同提案,旨在對抗「跨國鎮壓」,即任何外國政府越界恐嚇、騷擾或傷害異議人士、記者或活動人士的行為。
第二項法案由共和黨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共同提案,被認定參與「強迫遣返海外維吾爾族人回中國」的現任或前任中共官員,不得入境美國。
第三項法案由默克利和猶他州共和黨眾議員匡希恆(John Curtis)共同提出,這項法案旨在協助台灣,緩解中方日益升高的威脅。法案內容包括:支持與台灣維持正式邦交的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並採取進一步措施,加強與台灣之間的合作。
默克利在X平台發聲明說:「美國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在全球的侵略行徑,絕不能表現出軟弱。無論白宮由誰執政,美國對自由與人權的價值承諾,都必須是我們在全球舞台上展現領導力的核心與原則。」
跨國鎮壓是中共核心策略
默克利在2023年9月的CECC聽證會上指出,跨國鎮壓是「中國共產黨在全球壓制中國異見者策略的核心策略」。
2024年該委員會報告指出,中共「持續展開多方面的跨國鎮壓行動,透過恐嚇加強對批評者、維吾爾人、香港人及其他群體的控制」;其中,中共「持續監控、拘留並監禁法輪功信徒」。
在參議院提出法案施壓中共的同時,眾議院也提出了相應版本。
專家憂川普與國會不同調
美中貿易代表於週一(7月28日)在瑞典展開第三輪談判,預料會談將涵蓋芬太尼、關稅、中國採購俄羅斯石油等敏感議題。
儘管川普推動與中方達成經濟協議獲得國會支持,特別是共和黨內力挺,但國會的對中強硬派及部分專家擔憂,白宮可能忽視國安層面問題。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亞洲事務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川普總統確實熱衷於和中國談判某種協議,然而他對中國的態度、與其團隊中某些成員的態度,及與國會的態度之間正出現差距,總體而言,國會對中國的態度相當鷹派。」
面對質疑聲浪,華府官員表示,川普仍全力投入亞太地區的安全事務。白宮發言人凱利(Anna Kelly)表示,「川普總統已公開表達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他專注於促進美國利益,例如為美國產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並促使中國(共)停止芬太尼流入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