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中國電動車製造商能挺過5年嗎?

分析師預估,到2030年,只有少數幾家中國電動車公司能夠經受住惡性競爭並存活下來。圖為蔚來汽車展示產品。(Hector Retamal/AFP)
分析師預估,到2030年,只有少數幾家中國電動車公司能夠經受住惡性競爭並存活下來。圖為蔚來汽車展示產品。(Hector Retamal/AFP)

⊙Panos Mourdoukoutas

全球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發布的〈2025全球汽車展望報告〉說,在日益擁擠的中國電動車市場中,到2030年,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經受住惡性競爭並存活下來。

該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目前營運的129個電動車品牌中,只有15個能夠實現盈利存活下來。

報告還強調了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新營運模式」的一些關鍵特徵,包括加快將新車推向市場、投資減少40%至50%,整體成本減少30%。報告稱,這些特徵將使中國汽車製造商到2030年控制近2/3的國內市場,並且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達到10%。

然而,該報告強調,對於大多數中國電動車製造商而言,僅在國內外搶市占率可能仍不足以實現財務上的可持續性﹐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根據中國的國家政策,中國業界將電動車稱為「新能源汽車」。

艾睿鉑汽車業務亞洲區主管戴加輝(Stephen Dyer)在該公司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價格戰激烈、創新迅速,新入局者不斷提高行業標準。這樣的環境推動了技術和成本效率的顯著進步﹐但也讓許多企業難以實現可持續盈利。」

「新能源汽車」涵蓋的車輛範圍比電動車更廣,電動車指純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車。新能源汽車還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可使用電力和汽油。

補貼

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補貼政策。

艾睿鉑表示:「雖然價格競爭持續不斷,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正利用成本優勢和非價格激勵措施,例如保險補貼、現金返利和零息貸款,來維持市占率並支持消費者的購買力。」

然而,激進的定價使任何市場參與者都難以長期創造或維持利潤。

上海蔚來汽車的財務狀況很好的說明了大多數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據Gurufocus.com估算,蔚來目前的投資資本回報率(衡量一家公司如何有效分配資本,以追求商業機會的指標)為負39.65%﹐而為該公司的投資提供資金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9.02%。

這個差距表明股東的投資價值在縮水,包括直接或間接持有該公司股份的地方政府。因此,過去五年來,蔚來淨利潤率一直為負,表明公司一直在虧損。

小鵬汽車的財務狀況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資本分配效率低下的另一個例子。小鵬汽車目前的資本投資回報率為負14.41%,遠低於其加權平均資本成本12.76%。因此,近年來其利潤率也一直為負。

出口壁壘

 戴加輝表示,隨著中國國內市場成長放緩,再加上貿易壁壘限制了海外擴張,競爭的破壞力正在擴大。

他認為,要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生存,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必須打造強大的品牌,投資自動駕駛等先進技術,並在主要的國際市場實現營運地方化。

戴加輝說:「只有那些能夠迅速適應、高效擴張、能夠應對國內外挑戰的企業,才能繼續在世界舞台上蓬勃發展。」

汽車專家、軟體和汽車數據公司GoodCar的團隊負責人彼得森(Patrick Peterson)表示,他認為該報告對2030年的預測是切合實際的。

他告訴《大紀元時報》:「中國電動車市場目前非常擁擠,超過100個品牌在競爭,其中許多是掙扎求存的小企業。大多數品牌缺乏規模、技術或資金,難以長期保持競爭力。再加上近期的價格戰,擠壓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率,行業整合勢在必行。」

彼得森表示,他認同艾睿鉑的觀點,只有「最適應」的企業才能生存,最終會剩下幾家實力雄厚、資金充足的公司,它們能夠持續創新、滿足生產需求並保持盈利。

他表示:「像比亞迪和特斯拉這樣的品牌已經達到了這個水準,而小鵬、理想雖還未出局,但也面臨著壓力。」

不過,彼得森表示,他預計整合過程將相對緩慢推進,因為地方政府仍會支持本地品牌,即便從經濟角度來看並不合理。

彼得森表示:「這或許會減緩行業的洗牌速度,但我認為無法阻止,市場正在走向成熟,而隨著市場的成熟,參與者會越來越少,但實力會越來越強。不管是15家還是略多一些,趨勢都很明確:在中國,小型電動車品牌的生存空間正在迅速縮小。」(原泉編譯)

——作者莫杜庫塔斯(Panos Mourdoukoutas)是紐約長島大學(LIU)經濟學教授,也是評論家、作家,文章發表於《投資百科》(Investopedia)等專業期刊和雜誌,並出版了多本著作。

原文「Vast Majority of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 Makers Unlikely to Survive Past 2030, Report Say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金恩博士遇刺檔案解密
2025年07月22日 | 9天前
AI用電需求飆升 美批發電價創新高
2025年07月23日 | 8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