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刑事犯罪 少林方丈釋永信被調查

7月27日晚間,少林寺管理處發布通報稱,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項目資金寺院資產;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
多位消息人士告知《經濟觀察報》記者,釋永信是在2025年7月25日前後,被河南新鄉警方帶走的。此前,釋永信已經全面主持少林寺的寺院事務工作長達38年。《經濟觀察報》說,目前,河南新鄉警方等多部門聯合辦案,釋永信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
釋永信宗教身分被取消
中國佛教協會28日發布公告,指出釋永信的所作所為性質十分惡劣,嚴重敗壞了佛教界的聲譽,損害了出家人的形象,中國佛教協會堅決擁護和支持對釋永信的依法處理決定。日前,中國佛教協會收到河南省佛教協會報來〈關於註銷釋永信戒牒的報告〉。根據有關規定,同意對釋永信的戒牒予以註銷。戒牒是僧尼出家受戒後所發之受戒證件,猶如出家人的身分證件。註銷戒牒代表該僧尼的宗教身分被取消。
有接近少林寺的人士向財新透露,釋永信在今年中國新年前後出國訪問歸來即被限制出境,接受官方約談,但在國內尚能自由活動。至5月左右,當地政府派人以少林寺管理處的名義常駐少林,這個新機構的成員主要來自鄭州市和登封市的宗教局及統戰部等等。
釋永信俗名劉應成,生於1965年9月6日,安徽潁上人。1981年釋永信在少林寺出家,1987年開始參與寺務決策,1999年成為嵩山少林寺方丈,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並曾擔任多屆中共全國人大代表。
釋永信作為少林寺方丈,長期主導著少林寺的商業化營運,據稱年收入超過2億元(人民幣,下同)。這種過度商業化一直是公眾質疑的焦點。早在2015年,釋永信就曾被指控收受巨額財物、私生活不檢點等問題,儘管2017年官方調查結論是「證據不足」,但關於其海外資產、緋聞等傳聞從未間斷,也被稱為「穿袈裟的CEO」。
財新報導認為,過去十年,釋永信和少林寺爭執不斷,焦點是少林寺是否該收門票、寺院管理權誰屬、少林商標權又屬於誰等問題。此次釋永信被調查,除了對僧人最具殺傷力的性醜聞外,少林寺產所有權及管理權再成疑問。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表示,財新的報導是在暗示,釋永信被查,根源在於中共盯上了釋永信累積的巨大財富,特別是在中共現在經濟下行之下的寺廟熱,讓各級官員都想爭奪這塊肥肉。換句話說,是分贓不均才造成釋永信出事。至於釋永信被傳了十年的腐敗和情婦、私生子醜聞,因為釋永信有輸送利益,官員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一步步商業化的少林寺
釋永信掌控少林寺的三十多年間,少林寺被一步步的全面商業化,綜合無忌財經等陸媒報導,接手少林寺以來,釋永信走的第一步棋,是「系統整理」少林寺的文化資源,整理出少林武術祕籍,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會,開發了「少林書法」、「少林禪詩」等文化產品。
1998年,釋永信更進一步,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少林寺打造成文化旅遊景點,透過門票收入、文化產品銷售、影視合作等,將少林寺的商業版圖不斷擴大。這也是中國佛教界第一個商業化公司。
2002年,他又創辦了名為少林書局的出版公司,出版有《少林功夫》等圖書,更推出《少林武功入門》等通俗讀物;接著是知識產權授權。
2003年,少林寺將「少林」品牌授權給網路遊戲《少林傳奇》,獲得38萬元版權費,這一嘗試雖然金額不大,卻開創了宗教文化與網遊結合的先例。此後,知識產權授權成為穩定收益來源,僅2010~2020年,相關收入累計超過2億元。
2003年重啟「少林藥局」,在所謂的傳統祕方基礎上開發出活絡膏等產品,通過「非遺傳承+現代工藝」包裝,2019年銷售額突破8千萬元。
2003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歡喜地(河南)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佛教用品設計、商務諮詢與服務;之後公司一度註銷。2007年,再次成立少林歡喜地有限公司,經營範圍更加擴大,包括運動用品、文化用品、旅遊用品、現場製售飲料、餐飲服務等。2008年5月,又在淘寶開通一個名為「少林歡喜地」的淘寶店,經營佛教用品、武術用品等。
2008年成立的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少林資管」),是這一運作的核心平台。該公司由釋永信持股80%,對外投資的16家公司覆蓋多個領域,包括:控股河南某武術器材廠,生產「少林牌」刀槍劍戟,供應國內外武館,年營收超過8千萬元;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少林小鎮」項目,通過物業出租和品牌分成獲利;2016年參股某村鎮銀行,持股比率5%,涉足金融領域等。
最引發爭議的是2022年的「鄭州拿地事件」。鄭州一塊3.82萬平方公尺的商務用地掛牌出讓,最終被「河南鐵嵩科技」以4.52億元的底價成交,而該公司成立僅兩週,背後是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人們赫然發現,在釋永信的袈裟下,已形成一個18家企業的商業帝國。截至2022年,少林寺申請商標達706個,涵蓋餐飲、珠寶、服裝甚至飼料領域。釋永信還透過少林無形資管平台,對外投資16家公司,涵蓋文化傳播、茶葉、旅遊、健康科技等領域。當然少林寺的香火更是少林寺收入的一大來源,2017年高達3.5億元。
外界對於少林寺「過度商業化」的批評一直不曾間斷。如媒體曾曝光少林寺內「高價香」明碼標價,最低400元、最高10萬元,被指「把拜佛變成花錢買心安」;景點內商鋪租金高昂(核心區域年租金達百萬元),售賣的「開光飾品」價格虛高,引發「借信仰斂財」的質疑。有學者批評,少林武術從「修行方式」淪為「表演商品」,武僧團海外巡演更像「商業秀」,讓傳統文化符號變得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