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對等關稅大限倒數3天 分析指開放市場是關鍵

台灣對等關稅的稅率即將揭曉,美國也將在近期公開232晶片產業調查結果,攸關台灣半導體關稅,人在華府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也延後返台行程,各界靜待佳音。關於美國232晶片產業調查,經濟部29日說,台灣輸美產品主要是中間財,半導體直接出口到美國比重約4%,若純粹以半導體課稅,對台灣產業影響不大。
以對等關稅而言,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發文表示,關稅稅率高低在於開放市場,像是歐盟和日本都一樣,從這角度來看,「台灣恐怕沒有太多堅持的空間」。
謝金河說,台灣面對兩道習題,除了關稅,就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主導的232條款,而232的衝擊可能更甚,接下來就是大家期盼的放榜時刻。盧特尼克表示,將在2週內公開232晶片產業調查結果。
對成熟製程影響較大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29日表示,若純粹以半導體課稅,對台灣產業影響不大,但不曉得美國是否會以終端產品計算課稅,後續需要觀察。他指出,初步評估,整體而言,對成熟製程影響較大,而台灣在先進製程技術領先、較不容易被取代。還有,他說,在232調查公共意見徵求期間,無論是台灣、美國廠商都有向美國商務部反映意見,台美為夥伴關係,希望能訂出合理稅率,稅率定得好,對台美雙方都是互利,「我們不是競爭對手、是上下游夥伴」。
邱求慧補充,美國232調查範圍包含半導體及其相關製品、藥品、礦物和銅等,其中資通訊和半導體為台廠出口主力產品。
據台灣出口美國經貿數字,2024年台灣對美國出口達1,114億美元,占總體出口23%,其中電子資訊產業出口占比達71%,其他傳統產業占約29%。
媒體分析,目前台灣對美國出口中,約有近八成貿易額屬於232關稅的課徵範圍,對等關稅影響範圍僅占約兩成。
台股在29日開平走低,市場觀望氣氛濃,權王台積電、鴻海走弱,指數終場收在23201.52點,下跌211.46點,跌幅0.90%,成交金額為新台幣3,705.69億元。
美中結束第三輪首日談判
美中於當地時間2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結束第三輪貿易談判首日會談。據悉,雙方進行了長達5個多小時會談,細節不詳。
路透社報導,第一天談判結束後,都沒有對外發言,雙方將在29日再進行談判。
美中針鋒相對,互徵高達三位數關稅,雙方在5月達成的臨時休戰協議,將於8月12日到期,但跡象表明,休戰期限可能進一步延長。港媒報導,美中將把暫停加徵關稅期限再延長90天。據現有協議,美國對中國關稅暫時降至30%,中方對美國關稅降至10%。目前尚無跡象表明雙方已深入探討更廣泛問題,美中談判一直推進得很艱難。
美國總統川普週一談到:「我很樂意看到中國開放他們的國家。」他表示,美中雙方都很強硬,美方對談判結果拭目以待。
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參加談判前表示,不期待會談「會取得某種重大突破」。他說:「我期望的是繼續監測和檢查迄今我們協議的執行情況,確保關鍵礦產在雙方間流通,並為未來加強貿易和平衡貿易奠定基礎。」
商會代表:談判為高層峰會鋪路
報導稱,美中關稅休戰延期有助於川普與中共黨魁習近平在10月底或11月初舉行會晤。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譚森(Sean Stein)指出,斯德哥爾摩峰會最重要成果是「營造出良好氛圍,商界對兩國元首會晤持樂觀態度,希望在北京舉行。」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已暫停對中國技術出口限制,避免干擾與北京貿易談判,以及確保今年的川習會。
據報導,同時,美國兩黨參議員計畫提交針對中共迫害少數族裔、異議人士和霸凌台灣的法案,並強調中國存在國家安全和人權問題,這可能會使斯德哥爾摩會談複雜化。
即便美中達成類似川普第一任期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翻版,中方許諾進口更多美國石油、液化天然氣等,執行前景仍不明朗。
中共最新海關數據顯示,近幾個月來中國對多種美國商品進口量大幅下降,甚至完全停止。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報告稱,中國對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僅購買所承諾的57%。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經濟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前兩次談判「只是試圖讓兩國關係重回正軌,以便最終能夠就最初的分歧問題進行真正談判」。
其他數十個國家面臨川普設定最後的期限,即在週五前與華府達成協議,否則美國將提高對這些國家的關稅。它們一直分析華府與中國和歐盟談判,了解能採取的選項。川普已宣布與歐盟、英國、越南、日本、印尼和菲律賓達成協議,歐盟週日公布與華府協議,而韓國正急於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