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藝術到歷史畫 蔡慶彰作品充滿反思

畫家蔡慶彰,從小熱愛繪畫,因家庭經濟壓力,18歲創業撐起家計,然而對藝術創作的熱情從未減退。直到40歲後,他前往美國修習美術碩士,回國後教學超過十年,並積極推廣藝術發展。他的創作,無論是油畫還是歷史畫,皆充滿對家鄉的思念與文化的深刻反思。
蔡慶彰的藝術歷程源自於他的生活經驗。因家庭貧困,蔡慶彰在初中畢業後開始半工半讀,在美術老師家中學藝,後來轉至戲院擔任美工,設計海報與幫畫電影看板。在這段時間,他不僅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還對藝術有了更深的體悟與理解。
高中二年級下學期,蔡慶彰受廣告業者鼓勵自立門戶,靠著自己出色的繪畫能力,成功撐起家計。退伍後,電影院逐漸退場後,蔡慶彰無縫轉換跑道,進入印刷設計業,開始接觸石板印刷技術。這段經歷讓他進一步踏入版畫創作,為他日後獲得無數藝術獎項,奠定了堅實基礎。
40歲留學美國 主修油畫
蔡慶彰雖然一路以來在商業領域頗有成就,但內心對純藝術的追求始終未曾止息。40歲時,在妻子的鼓勵下,他毅然決然前往美國深造,主修油畫。這段留學經歷不僅讓他精進了繪畫技巧,也開啟了他對歷史題材的探索。
「油畫是一種多元表現技法的媒材,」蔡慶彰談起油畫的優勢時,充滿了自信與熱情。「它能夠細膩地表達情感,也方便進行創作後的處理,特別適合用來詮釋歷史故事。」透過油畫,蔡慶彰開始將臺灣的歷史記憶、社會文化與個人鄉愁融入作品中,賦予畫作豐富的意境與深度。
從事臺灣歷史畫創作動力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蔡慶彰擔任扶輪社社長,帶領賑災團隊深入山地部落,協助當地重建與文化產業發展。這段經歷讓他重新認識臺灣之美,尤其是原住民文化與歷史圖騰所蘊含的深厚內涵,進一步激發了他創作歷史畫的動力。
蔡老師開始大量從事臺灣500年來的歷史畫創作,從政治事件到庶民生活,無不成為他的畫筆記錄對象。
「臺灣有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過去多僅以文字記載,缺乏具體圖像來詮釋這些精彩的文化與生活。」蔡慶彰解釋他的創作動機。透過參與各地的文史田調、閱讀歷史文獻以及訪問耆老,他努力將這些被遺忘或忽視的歷史故事再現於畫布上。
他分享了自己在沙鹿地區參與巴布拉族(Papora)平埔族群祭典的經歷,並從中獲得靈感,創作「揹祖公」的祖靈祭儀畫作。這幅作品不僅捕捉了平埔族群移民的辛酸史,也喚起了人們對先人與臺灣本土文化的深刻追憶。
色彩反映情感與文化背景
蔡慶彰的油畫作品以色彩豐富、構圖細膩著稱。他對色彩的運用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哲學思考。「顏色不僅僅是藝術表現的一部分,它還反映了我們的情感與文化背景。」他表示。
例如:蔡慶彰在歷史畫中常運用符合臺灣風俗的色彩,透過這些色彩,他希望能準確傳達本土的文化氛圍,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能感受到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之美。相比抽象或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歷史畫的色彩運用更注重情感的表達與文化的共鳴。
他的創作風格廣泛,從傳統到現代,從具象到抽象皆有涉獵。他強調,藝術創作應該不拘形式,應根據不同的情境與題材進行靈活運用。他的風格深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更多的是來自生活與土地的感悟。
歷史畫重現過去 反思當代
蔡慶彰認為,藝術創作不應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應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他的歷史畫不僅是對過去的重現,也是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藝術創作不能故步自封,我們應該關心社會,關懷這片土地。」
他的作品多次被引用作為文化活動的視覺主題,並無償提供給公眾使用。他希望透過這些創作,能夠喚醒人們對臺灣歷史的關注與反思,讓更多人意識到這片土地的美好與珍貴。
在蔡慶彰看來,藝術不僅是生活中的點綴,更是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歷史畫在當代社會中的位置尤為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並從中汲取經驗與智慧。
持續塗鴉 最大的幸福與快樂
面對未來,蔡慶彰依然充滿熱情與抱負。他深知自己已年逾70,但他仍渴望能繼續透過畫筆,將臺灣的歷史故事呈現給世人。「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創作的靈巧度可能不若以往,但只要還能持續塗鴉,這便是我最大的幸福與快樂。」他說。
蔡慶彰希望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能夠繼續關注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將這些豐富的題材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這是他多年來不斷自我追尋的過程,也是他對後輩藝術家的勉勵。
蔡慶彰的藝術創作,不僅是對個人生命經歷的凝聚,也是對臺灣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展現。他的歷史畫作,既是對過去的重現,也是對未來的期許。透過他的畫作,我們看見了臺灣的故事,也看見了一位藝術家對故鄉、文化與歷史的深情與責任感。
無論未來蔡慶彰會繼續創作什麼題材,他的作品,將永遠是臺灣歷史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