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就是大腸癌? 屏醫:痔瘡才是最常見原因!

血便就是大腸癌?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鵬仁表示,痔瘡才是最常見原因! (屏東醫院提供)
血便就是大腸癌?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鵬仁表示,痔瘡才是最常見原因! (屏東醫院提供)

【記者簡惠敏/屏東報導】

「黃醫師!我今天上完廁所,整個馬桶都是血,是不是得了大腸癌?」這樣的驚呼,經常會出現在大腸直腸外科門診中。面對突如其來的血便,許多病患第一時間便聯想到大腸癌,驚慌失措、急忙就診。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鵬仁表示,雖然血便確實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之一,但絕大多數血便的來源,其實是良性的「痔瘡」,並非人人想像中的癌症。

黃鵬仁指出,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門直腸疾病,發生率極高,幾乎每2位成人中就有一位曾出現過痔瘡相關症狀,當肛門或直腸下段的血管叢因排便過度用力、長時間久坐、懷孕、生產、肥胖、慢性便秘或腹瀉等因素反覆受壓,導致局部靜脈擴張時,就可能形成痔瘡。

黃鵬仁說,痔瘡依發生位置可分為內痔、外痔與混合痔;內痔在初期並不會引起明顯疼痛,但常見症狀是排便時無痛性出血;外痔則可能因血栓形成造成劇烈疼痛。雖然痔瘡造成的出血常令人緊張,但與大腸癌出血的型態有所不同,若能及早就醫檢查,通常能快速釐清病因。

針對痔瘡的治療,黃鵬仁表示,早期症狀若能及時處理,多數患者無需開刀,透過保守治療就能有效改善,包括高纖飲食、足夠水分、避免久坐久站及養成定時排便等生活習慣調整,同時可採坐浴療法,每天以溫水坐浴10至15分鐘,有助於舒緩局部腫脹與疼痛,加速血液循環,另可使用外用藥膏與口服藥緩解症狀。

若嚴重或反覆發作、或有明顯腫脹、脫垂的痔瘡,則建議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常見的手術選項包括傳統痔瘡切除術、痔瘡環狀切除吻合術、雷射痔瘡手術。

黃鵬仁強調,痔瘡手術後,傷口照護與生活習慣改變是避免復發的關鍵;術後應保持大便順暢、避免便秘與用力解便,同時避免辛辣刺激飲食及久坐,並適當進行肛門溫水坐浴,加速傷口癒合。

想要預防痔瘡找上門,日常生活的保健不可忽視。黃鵬仁也提醒,養成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良好排便習慣是最基本卻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一旦出現血便、肛門疼痛或異物感等症狀時,應及早就醫,不要自行判斷或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去年十大死因出爐 癌症蟬聯43年榜首
2025年06月16日 | 1個月前
【鄧醫談養生】大腸癌的中醫治療
2025年04月21日 | 3個月前
每天一杯牛奶,大腸癌遠離我
2025年01月20日 | 6個月前
有「痔」難伸? 外服內用告別疼痛
2025年01月21日 | 6個月前
血便誤認痔瘡 竟是直腸癌
2024年12月10日 | 7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