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痔」難伸? 外服內用告別疼痛
痔瘡是一個很多人深受其害又羞於開口的問題,患者在排便時肛門疼痛、便血,也會有異物感,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其實痔瘡並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確的調理方法,就能有效緩解,甚至澈底擺脫痛苦。
本文從中醫的角度,讓民眾了解痔瘡的成因和調理方法,並分享真實的案例,以及預防復發的建議。
中醫談痔瘡成因
中醫認為,痔瘡不是一種單純的肛門疾病,而是身體內外失去平衡的表現,主要成因與下列3方面有關:
1. 溼熱下注
喜歡吃辣的食物或經常喝酒的族群,溼熱會集聚在身體下部,尤其容易發生在直腸和肛門,進而導致腫脹和便血。
2. 氣虛下陷
長期過度用力排便,會導致肛門肌肉疲勞和氣血不足。中醫理論來說,氣是指人體內的能量,推動著身體的運行,並支持各個臟腑的功能;血則是主要負責滋養和潤澤全身。中醫認為,氣能脫血,氣虛會使肛門肌肉和血管無法支撐,痔瘡就容易突出。
3. 血瘀不通
經常久坐、便祕、排便過度用力,會讓肛門的血液循環變差,靜脈就像被堵住一樣,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痔瘡。中醫認為,調理身體內部的平衡,不但要針對症狀治療,更要從根本上改善,因為症狀只是一個身體出問題的訊號。
治療案例分享一
45歲的李先生長期有便祕的問題,某次吃火鍋後肛門腫脹,疼痛難忍、便血,前來就醫。經下列藥方薰洗2天後,疼痛感減輕;薰洗5天後,肛門腫脹舒緩和便血消失。
◆ 薰洗療法藥方
材料:艾草20克、馬齒莧30克、苦竹筍15克。
作法:
① 將艾草、馬齒莧、苦竹筍洗乾淨之後,放入鍋中,加入1,500毫升清水,煎煮至1千毫升。
② 把煎煮好的藥液倒入盆裡,讓蒸氣薰蒸肛門部位;等薰蒸到水溫適中時,再坐浴15分鐘。每天薰洗1次,連續薰洗5天。
薰洗療法清熱解毒,能改善肛門周圍的血液循環,快速緩解搔癢,而且消炎又止痛。
艾草在東方國家被稱為「長壽草」,兩千多年來被廣泛應用於醫藥、食品、沐浴、艾灸、薰蒸等。在傳統應用中,艾草是一種重要的止血藥;現代應用則主要集中在艾草精油上,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癌等作用。
馬齒莧具有廣泛的藥理特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發炎、抗糖尿病、抗潰瘍、抗癌和神經保護活性。至於苦竹筍則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作用。
治療案例分享二
38歲張小姐經常加班熬夜,喜歡吃辣,前段時間感到肛門疼痛,並有便血,前來就醫。經改善飲食習慣,並服用槐角丸改良方1週後,肛門疼痛舒緩,便血消失。
◆槐角丸改良方
材料:
槐花12克、地榆15克、黄芩10克、當歸10克、生地12克、枳殼10克。
作法:
① 將上述所有藥材洗淨,用水浸泡最多30分鐘,以免引起藥物酶解。
② 濾乾藥材放入鍋中,加入清水超過藥材3~5公分,用大火煮開之後,轉小火煎煮20~25分鐘,將藥液倒入碗中。
③ 進行第二次煎煮,鍋中加入清水超過藥材1~2公分,用大火煮開之後,轉小火煎煮15~20分鐘,將藥液倒入碗中。
④ 將兩次的藥液去渣,並混合倒在一起,早、晚飯後服用,每天1劑。
此藥方的原理是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專門針對溼熱下注導致的痔瘡,症狀包括血便鮮紅,肛門灼熱等。
槐花:
在中國最常用於治療痔瘡、血便、血尿、子宮、腸道出血等病症。
地榆:
在傳統醫學中用於治療傷口、涼血、清熱,還可用於消炎。
黄芩:
含有黃芩苷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癌、保肝、抗菌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是傳統中醫廣泛使用的一種藥材,能清熱利溼、瀉火解毒。
兩種潤腸通便料理
要預防痔瘡,飲食調理也非常重要,在此推薦兩種料理,有助於潤腸通便:
1. 蜂蜜水和香蕉
材料:蜂蜜1勺、溫開水1杯、熟香蕉1根。
作法:蜂蜜加入溫水中,再攪拌均勻。
吃法:每天早晨喝1杯溫的蜂蜜水,再吃1根香蕉。
2. 黑芝麻粥
材料:黑芝麻30克、糯米50克。
作法:把黑芝麻和糯米洗淨,放入鍋中煮成粥。
吃法:每天吃1次。
此外,日常飲食要盡量清淡,多吃綠葉蔬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芹菜、地瓜等。
預防痔瘡復發的建議
痔瘡治癒之後,要預防復發的關鍵在於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在此提出4個建議:
1. 定時排便
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排便的時間盡量控制在5分鐘之內,不要過度用力,也不要滑手機。
2. 避免久坐
如果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務必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並且做一做提肛運動。提肛運動的方法是用力收緊肛門肌肉10秒,然後放鬆30秒,每天做3組,有助於強化肛門周圍的肌肉。
3. 清洗肛門
每天用溫水清洗肛門,尤其是排便之後,以免細菌感染。
4. 飲食清淡
保持飲食清淡,避免吃火鍋、燒烤、辣椒等辛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