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誤認痔瘡 竟是直腸癌
45歲的張先生日前出現血便症狀,起初以為只是痔瘡造成出血而不以為意,沒想到持續一段時間都沒有好轉,在家人勸導下,到大腸直腸外科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距離肛門口約7公分處有一個約4公分腫瘤,切片化驗結果顯示為惡性,確診為直腸癌第二期。
大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柏仲表示,直腸是連接乙狀結腸和肛門的一段腸道,直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祕)、糞便中帶血或黏液、腹痛或腹部脹氣、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虛弱和疲倦感。而導致直腸癌發生原因則有:高脂肪飲食、低纖維攝取、肥胖、抽菸、缺乏運動、遺傳等。
治療直腸癌主要方式為手術,依狀況切除部分或整個直腸,也會依病人狀況,以化療和放療作為輔助治療,在術前縮小腫瘤或術後降低復發風險。此次案例確認沒有局部淋巴轉移及遠端轉移,因此選擇微創腹腔鏡低前位切除術將腫瘤切除,術後恢復正常生活。
陳柏仲提醒,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十年名列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盛行率是男性第一名,是國人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國健署公告,自114年開始,大腸癌公費篩檢措施擴大年齡層,將自現行「50~74歲民眾」調整為「45~74歲」及「40~44歲具家族史」民眾,建議符合資格民眾定期接受免費糞便潛血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