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循環 螢幕成癮⮂社交障礙

研究表示兒童大量的使用螢幕,可能引發憂鬱和焦慮等症狀。(Miljan Zivkovic/Shutterstock)
研究表示兒童大量的使用螢幕,可能引發憂鬱和焦慮等症狀。(Miljan Zivkovic/Shutterstock)

文/Rachel Ann T. Melegrito 編譯 / 朱青

一項針對全球30多萬名兒童的研究發現,當兒童面對焦慮、憂鬱以及社交困難,而又很難表述這種情緒的時候,很可能選擇沉迷於手機、平板、或電腦之類的電子產品,來應對這種困境。

「就像有人會靠吃東西尋求安慰,有些孩子則依賴螢幕。」澳洲昆士蘭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麥可.諾特爾(Michael Noetel)接受英文《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說,這種情況可能會隨著時間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一項刊登於《心理學公報》的新研究,研究長期追蹤10歲及以下的兒童,發現過多的螢幕使用時間,會導致社交情緒問題,而社交情緒問題又反過來促使孩子更依賴螢幕,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些社交情緒行為,包括外顯的攻擊性和過動行為,或內在的焦慮和憂鬱等掙扎。

新南威爾斯大學講師、研究共同作者羅伯塔.皮雷斯.瓦斯康塞洛斯(Roberta Pires Vasconcellos)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人有許多必要的保護性行為,比如:睡眠、運動、面對面的交流,以及一些有助於孩子學習調節情緒、建立社交技能、並降低心理問題風險的活動。而大量的使用螢幕恰恰擠壓了這些保護性行為和活動,讓那些可能已經身處困境的孩子們,更傾向於沉浸於螢幕營造的虛幻中,逃避現實世界,讓問題進一步加劇,甚至可能引發憂鬱和焦慮等症狀。

多巴胺驅動的依賴 

心理治療師、家庭諮詢師及《養育健康青少年》一書作者湯姆.克爾斯汀(Tom Kersting)對《大紀元時報》表示,近年來他觀察到兒童的攻擊性和對抗行為有所增加。他指出,許多孩子使用的軟體和遊戲是「專為刺激大腦追求快感的區域而設計,這些區域會分泌多巴胺——一種與所有成癮行為相關的愉悅化學物質。」他形容:「孩子們就像隨身攜帶著永不停歇的多巴胺點滴,當設備被拿走時,他們會崩潰並產生退縮反應,這往往表現為憤怒和攻擊。」

而研究顯示,女孩更容易因過度使用螢幕而產生情緒問題;而男孩在面對社交壓力時,則更傾向於增加螢幕設備使用時間。年齡較大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螢幕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為他們受到的監督較少,且能接觸到不適齡的內容。諾特爾解釋:「五歲的孩子可能有六成時間是由父母陪同使用螢幕,但八歲的孩子往往獨自使用螢幕。」

網路遊戲——危險誘惑

遊戲,尤其是線上多人遊戲,帶來的風險最高。「相比看影片或其他類型使用,用螢幕玩遊戲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諾特爾(Noetel)說,「而且情緒處於低潮的孩子,更傾向於通過遊戲逃避現實。」

年幼的孩子仍在學習情緒調節和時間管理技能,可能無法抵擋這些遊戲的成癮性質。瓦斯康塞洛斯(Vasconcellos)補充說,遊戲直接滿足了情緒脆弱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可能被電玩吸引,因為遊戲提供了他們在現實中缺乏的歸屬感或成就感。」◇

延伸閱讀
溫和不是軟弱退讓 而是一種選擇
2025年06月13日 | 3個月前
美20診所停止提供兒童變性醫療
2025年08月18日 | 28天前
善用8種強大情緒 重拾熱情人生
2025年08月08日 | 1個月前
當情緒風暴來臨 談正向情緒管理
2025年08月11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