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緒風暴來臨 談正向情緒管理

快速變動、壓力頻繁的社會中,人們對於如何面對生活的風暴、讓心情重回平靜,有著迫切的需求。(123RF)
快速變動、壓力頻繁的社會中,人們對於如何面對生活的風暴、讓心情重回平靜,有著迫切的需求。(123RF)

文/楊世承 博士(成人心理學者)

連續三天,我在不同社區分享「暴力防治與正向情緒管理」。雖然主題一致,但面對不同的地理環境與學員背景,我總會稍作調整。某天,我用全臺語分享;隔天則穿插國、臺語交錯說明,這些語言的微調,不只是親切的展現,更是為了貼近聽眾的文化脈絡與理解能力。

這兩場的共同特色是:學員人數都超出預期,這反映出社區民眾對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的高度關注與學習渴望。顯示在這個快速變動、壓力頻繁的社會中,人們對於如何面對生活的風暴、讓心情重回平靜,有著迫切的需求。

暴力行為之情緒根源

從輔導與治療的經驗來看,許多暴力行為,其實並非單純的惡意,而是情緒失調的外在展現。根據「挫折-攻擊理論」,當個體面對無法掌控的生活壓力、關係破裂、經濟困難等情境時,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若缺乏適當的情緒宣洩方式與支持系統,這些情緒很容易轉化為攻擊行為,影響他人也傷害自己。

同時,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暴力可以是學習來的行為。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在媒體中反覆觀看,在人際互動中習得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些都讓人誤以為,衝突只能靠力量與怒氣才能解決。

因此,暴力防治的根本,不僅是制止行為本身,更應從調節情緒與重建情緒素養開始。

正向情緒管理:重拾內在寧靜

「情緒管理」並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認識、接納並轉化情緒。以下是正向情緒管理的三個關鍵策略:

◆ 辨識情緒:給情緒一個名字

許多人無法清楚表達內心的感受,往往只用「不爽」、「很煩」概括帶過。但其實,背後可能是失望、被誤解、孤單、或焦慮。語言可以療癒,給情緒一個明確的名字,能幫助我們更精準的處理它。

◆ 創造調節的空間

這次我特別結合園藝治療,設計了「多肉組盆」的手作活動。透過照料植物、創作屬於自己的小小綠洲,學員能在過程中感受到掌控感與成就感,也同時緩和了緊繃的神經。動手做,就是一種溫和的情緒調節。

◆ 練習情緒的替代表達

我們可以學習用語言、藝術(我讓他們欣賞一小段我的玩色創作)、運動等非暴力方式,表達情緒(今天我運用深呼吸與心跳的體驗,讓學員發表感覺)。例如說出「我現在感到被忽略了」,比摔門或怒吼來得更有力量。這些看似微小的練習,卻是情緒韌性的累積。

走向更溫柔的自己

這兩天的經驗讓我深深感受到:「學習可以改變命運,也可以療癒創傷。」當我看見學員靜靜聽講,然後動手完成自己的多肉盆栽,有些人甚至一邊製作、一邊分享自己的故事,那是一種情緒釋放的過程,也是一種生命連結的開始。

暴力是破壞的語言,而正向情緒管理,則是修復的語言。當我們願意為情緒找一個出口、為內心創造一個平靜角落,更要學習正面面對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就有可能在風暴中站穩腳步,不讓情緒牽著走,而是學會牽著情緒,一起走回心靜之處。◇

延伸閱讀
工具機大老:美20%關稅算仁慈
2025年08月13日 | 10天前
國軍不進民宅挨批 賴清德澄清
2025年08月13日 | 10天前
罷免說明會 羅明才、江啟臣缺席
2025年08月13日 | 10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