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被教科書騙了?古墓竹簡還原秦朝真相

今天要帶大家穿越回2千年前,來開箱一個超古早的時空膠囊。裡面藏的不是寶石、不是黃金,而是一段會讓你刷新三觀的歷史——一個跟課本上寫得完全不一樣的秦朝。這可不是一般的文物,而是「國寶級」的神器——雲夢秦簡!
聽起來很詩意的雲夢,其實是指湖北中部一個古老小縣城。當處有一塊低地,叫做睡虎地。1975年冬天,人們無意間挖出12座秦朝古墓。墓穴用的青灰泥封得死死的,防水又防空氣,結果裡面的陪葬品居然保存得超級好!
當第11號墓被打開的那一刻,眾人看到了一副骸骨,還有數不完的竹簡!這些竹簡長大約20多公分、寬不到1公分,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字跡清晰,內容還新奇到不行。那墓主到底是誰?為什麼這麼愛這些竹簡?
很快,答案揭曉了。墓主人叫「喜」,是秦朝南郡安陸縣的一位小官,負責法律相關的工作。他比秦始皇大三歲,在西元前217年過世,當時46歲。他幾乎一輩子都活在秦始皇的統治時代,親眼見證秦國從戰國七雄到吞併六國,最後一統天下的整個歷史。
顛覆你對秦朝的想像
喜的「工作筆記」裡面,詳細記錄了當時秦國基層的法律制度。這些竹簡一共有1,155枚,總字數超過4萬,而其中有612枚,超過一半,內容全都跟法律有關!這是目前發現最早、最完整的一套中國古代法典。喜的「工作筆記」告訴我們,秦朝法律雖然細節多,但其實很講理, 更像是「各行各業的操作手冊」。
比如《效》這部類似會計法的規定「入禾及發漏倉,必令長吏相雜以見之」,什麼意思呢? 就是穀物進出倉庫時,主管官員一定要到場見證。這不就像現代的監督機制嗎?其他的行業規矩也是一樣,有條有理,讓整個國家運作起來超有效率,難怪秦國崛起那麼快!
不僅如此,這其中有些法律條文還非常人性化。像在《封診式》裡就明講,「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治(笞)諒(掠)而得人請(情)為上;治(笞)諒(掠)為下;有恐為敗。」審問犯人時最好不要用刑。能透過對話查清案情,那才是辦案高手。動不動就打,那是笨辦法。恐嚇犯人,那就是失敗中的失敗。
而且犯人也不是隨便可以用刑的,「詰之極而數訑,更言不服,其律當治(笞)諒(掠)者,乃治(笞)諒(掠)。」要對犯人動刑,還得是在他多次說謊、翻來覆去改口供,拒不認罪的情況下才行。據說因為刑法過於寬厚,秦朝出現了許多未能破解的案子。
此外,秦朝法律不只是對人講道理,對動植物也是暖心爆表。
《田律》裡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魚鱉,置罔(網),到七月而縱之。」春天二月開始不能亂砍山林樹木,不准燒草做肥料,不准採挖剛發芽的植物,不准抓幼獸、不准掏鳥蛋,甚至連下陷阱都禁止,一直到七月,夏天來臨,才解禁。這根本就是古代版的「永續生態守則」!這種「跟大自然和平共處」的理念,聯合國是到1987年才正式提出來的,而秦朝人二千多年前就已經在做了!
從這些秦朝的法律條文裡還發現, 原來在秦朝,官員是要當榜樣的!不是你以為那種愛罵人、愛收錢、一臉「老子最大」的那種。在一篇叫《為吏之道》的官員行為守則中,講得超清楚:當官的要怎樣?清白正直、待人和氣、勤於政事、尊敬賢能、剛柔相濟,仁義忍讓、正行修身,不能為了發財升官來當官。
不只如此,當官的還得遵守「五大善行」和避免「五大地雷區」。
◎ 五大善行? 1. 忠誠守信、尊重上級(忠信敬上) 2. 為官清廉,不講別人壞話(清廉毋謗) 3. 辦事謹慎、公正有理(舉事審當) 4. 樂於行善(喜為善行) 5. 謙虛有禮、懂得謙讓(恭敬多讓)
◎ 五個「千萬不要做」的壞行為: 1. 對百姓擺臭臉、傲氣沖天(見民倨傲) 2. 心裡對朝廷不爽,內心戲一堆(不安其朝) 3. 利用職權撈錢、搶位置、要名聲(居官善取) 4. 不聽命令愛搞特立獨行(受令不僂) 5. 公私不分,老想著怎麼給自家人撈好處(安家室忘官府)
那照這種方式選官,出現酷吏的機率到底有多高呢?所以啊,大家對於「秦朝暴政」這事,可能真的誤會大了喔!
起義之謎:真的因為暴政嗎?
不過,大秦的滅亡不是從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開始的嗎?不就是因為秦朝太暴虐了嘛?
根據《徭律》的記載,要是國家徵人服徭役,耽擱了不去的話,最多也就是罰你交兩套盔甲。陳勝、吳廣的處境壓根不至於會被砍頭,最多就是多買幾套裝備充公而已。那為什麼他們還是決定起兵造反?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大家注意一下時間點。
記錄秦律的那位「喜」,他活著的時候,正好是秦始皇執政期間,他寫下來的是那時候的法律。而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朝堂上已經換人坐啦!那時候掌權的是靠假詔奪位的秦二世,胡亥。
他統治期間,百姓被徵去勞役的情況比秦始皇時代慘很多,搞得百姓怨聲載道,活都快活不下去。所以說到底,所謂的「秦暴政」,其實是秦二世的鍋,秦始皇要是地下有知,大概也要大喊一句:「我真的冤啊!」
還原真相——孟姜女哭長城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讓秦始皇背上千古罵名的故事,流傳千年的淒美傳說——孟姜女哭倒長城。
故事怎麼說的呢?孟姜女千里迢迢前去替修築長城的丈夫萬杞梁送寒衣,結果發現丈夫早已病死,被埋在長城底下了。她當場哭得驚天動地,聲淚俱下,硬是把八百里長城哭塌了一段,然後在城下一堆白骨中,找到了自己丈夫的遺骸。當下她也不想活了,一頭跳進海裡。
這個故事感人至深,影響力巨大。現在在秦皇島還有孟姜女廟,說是她當年跳海的地方。華北一帶甚至把她抵達長城的日子,十月初一,定為寒衣節,在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祭奠死去的親人。
但是,這麼經典的傳說,其實居然是編出來的!
這個故事在歷史書上是沒有的。孟姜女的原型,其實是春秋時代齊國名將杞梁的妻子。《左傳》裡有記載說,杞梁戰死,他的妻子要求齊侯親自出面弔唁自己的丈夫。
後來儒家經典《禮記》裡面也收錄了這個故事,不過稍微做了一點加工,加入了「哭」的元素,說她在路邊迎接靈柩,哭得那叫一個悲切。
到了西漢時期,劉向在《烈女傳》中把情節繼續加碼,說她抱著丈夫的屍骨在城牆下哭了十天,竟把城牆都給哭垮了。她埋了丈夫之後,心灰意冷,一頭跳進了淄水。
再往後,人們在敦煌石窟裡挖出了隋唐時期的樂府詩《送衣之曲》,這才多了「送寒衣」的劇情。故事越來越豐滿,但到底關秦始皇什麼事呢?
原來這黑鍋,來自唐代詩人貫休,他寫了一首詩叫《杞梁妻》,硬是把故事時間線往後延,弄到了秦朝,還把「城牆」升級成「長城」。詩中寫道:「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杞梁貞婦啼嗚嗚……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這麼一寫,秦始皇當場成了暴君。
從此,孟姜女的故事版本基本定型,秦始皇正式成為控訴對象。
到了元朝,戲劇興起,這段傳說被搬上舞臺,變成了經典劇目《寒衣記》。主角也正式被命名為萬杞梁和孟姜女。說起來,「孟姜」這名字也不是特定指某個人,春秋時齊為姜姓,所以齊君的長女就叫孟姜,也泛指世族婦女或美貌女子。《詩經》裡就有一句叫做「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所以「孟姜女」跟我們現在滿大街都在叫的「美女」,是一個意思。
所以說,整個故事都是大家集體創作、慢慢拼湊出來的,和秦始皇還真沒什麼關係。
真正的長城是怎麼修的?
既然孟姜女的故事是虛構的,那現實版的長城是怎麼修的呢?
當年修長城的主力是秦國大將蒙恬帶的三十萬老兵,這些人打仗多年,經驗十足。再加上部分流放犯人和徵召的民伕,一共幾十萬人。而且所謂「修長城」主要是把戰國時期六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不是從頭蓋到尾,工程量比你我想像的少多了。整個工程搞了五年就結束了。
那這些人修長城的日子過得如何?在《秦律十八種‧司空》中寫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人願意靠勞役來抵債,每工作一天,就能抵八錢。如果吃官府提供的伙食,每天是六錢。當時一錢能買四斤糧,換算下來,每天收入完全夠吃穿。如果沒帶冬衣,官府還會發衣服,根本不需要千里送寒衣。
關於「焚書坑儒」這件事
說到秦始皇暴政,焚書坑儒也是被罵得最凶的。但很多學者指出,這事也被嚴重誤解了。
「焚書」燒的是那些擾亂視聽、搞奇談怪論的書籍,保留下來的其實是正統經典。「坑儒」更不是針對正經儒生,而是那些裝神弄鬼、招搖撞騙的江湖術士。
秦始皇本人對真正的儒生其實是很尊敬的。他曾經召集各家學者辯論治國之道,讓他們在宮廷裡公開辯論。這其中有儒生跟秦始皇意見不合的,那也沒關係,不會受什麼懲罰。受秦始皇重用的丞相李斯原來也是法家的一個儒生,寫過一個《諫逐客書》批評秦始皇,結果秦始皇不但沒懲罰,還採納了他的建議。
所以真實的歷史,有的時候離教科書上寫的真的差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