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投資型財政刺激 川普的賭注
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大而美法案》在10年內會讓美國稅收減少近4.4兆美元,國債因而增加3.4兆美元,美國因此也將聯邦債務上限提高至5兆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大而美法案》將進一步擴大美國財政赤字,這與該機構建議美國中期應削減赤字的立場相悖。
這種擴大支出的方式,似乎與保守派「小政府」的主張相悖離,彷彿重現拜登時代「大政府+大支出」模式。對此,自媒體頻道《江峰時刻》主持人江峰解釋,拜登撒錢是「發福利+發債券」,政府掌握資源、當老闆,政府就做大;川普撒錢是「發訂單+發項目」,企業掌握主動權,由技術高、製造能力充足的企業拿訂單,政府是點石成金而不是發金子。
江峰認為,《大而美法案》裡最激動人心的莫過於將超過5兆美元的債務授權全給了製造、軍工、AI、基礎建段、住宅、國安等「實體經濟」,說白了就是美國版的「產業振興特別預算」 ,也可以理解為「脫中再工業化專項貸款」,這些錢沒有一毛錢會進入食品券或醬油補貼;花錢消費和用錢投資是關鍵區別,這是「投資拉動型財政刺激」,而不是「消費驅動型泡沫刺激」。
江峰提醒,了解《大而美法案》不能只看其表面的赤字,也要了解法案中關於「錢怎麼賺回來」的內容,其邏輯是「我寧可現在多欠幾兆美元,只要這錢是真投進了能造東西、能掙錢、能出口、能創稅收的領域」。
然而,如此的策略並非沒有風險,江峰形容,《大而美法案》像是一個大老闆押寶,「一整條製造-出口-技術-安全閉環(封閉)鏈條」,或許不一定成功,但它確實是一種「靠增長還債」的思路;而不是「靠割富人補窮人」 或者「靠印錢假裝繁榮」,這才是財政部部長班森特等保守派最自豪的一點。
馬斯克的反對
為了《大而美法案》,曾經支持川普的科技巨頭馬斯克(Elon Musk)大唱反調,江峰認為,馬斯克不是擔心被剝奪綠能補貼,而是擔心失去「科技主角地位」。
江峰表示,馬斯克從左派反轉成為保守主義者,他早就知道川普對電動車業的態度和衝擊;對企業而言,穩定性才是信心的核心,因此馬斯克擔心更多製造業企業因為稅制穩定,敢大膽投資而搶走了馬斯克的「科技主角地位」 。
三個關鍵字與中共不說的事
江峰注意到一個詭異的現象,即中共媒體,從新華網到《證券時報》都密切追蹤《大而美法案》的進度,且有三個關鍵字:「赤字」、 「劫貧濟富」〔引用《紐約時報》和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說法〕及「政治分裂」,就差沒說美國政權要垮了,可是有兩個詞完全不提,就是 「中國」和「中美」。
江峰特別指出這個「中共官媒故意漏掉的東西」,《大而美法案》是美國對中國的系統性戰略打擊,中共媒體不提其真正恐懼不是「美國窮人被劫」,而是中共「自己的錢袋要被抽出來了」。
對於中共高層目前的心態,江峰說,「一、他們發現美國真要動手了,而且動得比他們想像得更系統、更專業、更快。川普不僅整合了黨內意見,還用預算調和程序繞開了民主黨的阻撓。不僅是政治口號,還真在稅收、國安、製造、能源、邊境等核心領域全線展開。這不是對『川普上台』的擔心,而是來自『川普體制成型』的真實恐懼。
「二、他們最怕法案樹立『國家治理模板』,全世界都跟著學,《大而美法案》的一大特徵是,它不是孤立政策,如果美國成功把這套『去中製造鏈+內部重建』的模式跑通,那歐盟要不要跟著?日本、印度、墨西哥、波蘭、越南都會抄作業,到時候中共靠補貼、靠偷稅、靠超低能耗搞出來的『成本優勢』將澈底淪為國際共識下的『政治不合法收益』。
「這個法案從產業鏈、資本鏈、能源鏈、稅務鏈、供應鏈、信用鏈,六條大動脈一口氣下手,把慢慢養大中共的那套國際紅利系統給封了。所以中共黨媒從國內到海外,從大媒體到自媒體都不是正常報導,而是一次『不敢說全貌的認知戰防禦』。」
川普上任即宣示美國進入「黃金年代」。對此,江峰表示,如果把「黃金時代」理解為經濟高速騰飛、就業井噴、美元堅挺、製造業復甦、社會信心爆棚,美國再一次站在全球經濟的山頂,像二戰後那樣呼風喚雨,那是不實際的;但「黃金時代」可以理解為「美國終於從財政幻覺、產業空心、金融綁架和地緣自廢中醒過來,開始認真、系統、全政府全社會動員式的進行一次「戰略性重啟」。
川普能成功嗎?江峰坦言,川普的策略不完美、很激進,債務高得驚人,民主黨陣營、深層政府和媒體集團都在盯著他,但是川普至少做到了一件事:把過去幾十年沒人敢動的底層問題,一次性攤到檯面上,並強行寫進法律裡;最諷刺的是這部可能致命打擊中共的凶狠立法,有個「大而美」的名字,這充分反映了川普命名天才的特質,「粗暴、浮誇、帶著嘲諷、喧囂,但是藏著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