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攝影 劉月梅: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真情難守》獲得桃源美展佳作,照片是180度翻轉屬於心象攝影,「以景抒情、借物傳意」表達拍攝者主觀感受。(劉月梅提供)
《真情難守》獲得桃源美展佳作,照片是180度翻轉屬於心象攝影,「以景抒情、借物傳意」表達拍攝者主觀感受。(劉月梅提供)

文/記者朱孝貞

「先感動自己才能夠感動別人」,新竹市攝影藝術學會榮譽理事長劉月梅說,除了構圖,姿態與表情更是人文作品能否成功的核心。姿態、表情是人文作品的重要表現,透過對人物最細微的動作與眼神的捕捉,攝影師才能將畫面背後的故事與情感傳遞給觀者。

劉月梅用5年的時間深耕礦坑題材,最終挑選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分別以《黑面生涯》10張組合照片(連作)兩組獲陳啟川攝影貢獻獎,作品典藏於陳啟川基金會;以4張連作《黑面人生》獲得臺中大敦美展優選。

攝影家劉月梅認為,除了構圖,姿態與表情更是人文攝影作品能否成功的核心。攝影家劉月梅認為,除了構圖,姿態與表情是人文攝影作品能否成功的核心。(劉月梅提供)

她回憶,《黑面生涯》當時深入苗栗八八坑道、新北平溪、中國嘉陽,1、2千公尺礦坑內拍攝礦工實際生活,讓觀賞者體驗昔日礦工辛勤開採的面貌,寄望大家緬懷臺灣經濟成長的地層黑金英雄。煤礦曾是臺灣重要能源,創造輝煌黑金年代,2000年臺灣最後四個煤礦場陸續停止開採,礦工生活已成絕響。

礦工人文紀實捕捉最動人表情

「我對拍人文很感興趣,礦工人文紀實最有意義的是它的精神,隨便擺拍沒有歷史價值,我每一次都仔細的拍。尤其是姿態、表情是人文作品的重要表現。」劉月梅說,礦工臉上的煤塵與汗水交織的畫面,那是他們職業的「徽章」與「沉默的尊嚴」,打光時特別保留這份獨特的質感。

《黑面人生》其中一張拍礦工進入礦坑前,預熱並磨利工具的場景。畫面中兩位礦工正在打鐵,以慢速捕捉前景熾熱火焰的動態軌跡與人物專注的神情,形成了「有動有靜」的生動畫面。這種對細節的描繪,將礦工的日常準備工作昇華為一種儀式感。

礦工常說,「在坑裡,命是土地公的;出坑後,命才是自己的。」他們為了家庭不得不進入充滿危險礦坑工作(隨時有瓦斯爆炸與毒氣排放風險)。休息時在坑外抽菸,眼神流露出對生活「無助也無奈」的情緒,被劉月梅捕捉住。

《黑面人生》4張連作,拍攝礦工實際生活,獲臺中大敦美展優選。(劉月梅提供)《黑面人生》4張連作,拍攝礦工實際生活,獲臺中大敦美展優選。(劉月梅提供)

她分享在光線極其惡劣的礦坑拍攝經驗,攝影團隊必須精準控制光源,確保照片的清晰度。若不打光照片會出現大量雜訊,打光又不能直射,要巧妙的將光線聚焦在眼神,避免過度曝光。

「燈光直接打在眼睛會曝光過度,看他眼神在哪裡,就把光打在那裡以突顯主角的眼神與表情。」她接著補充說,拍攝時不能把EV值(曝光值)調太高,以免曝光過度。有時過亮會經過Photoshop調整光線、色彩飽和度與曝光度,不是全部依賴AI(人工智慧),只是把AI當輔助手段提高照片成功率。

關於礦坑照片以黑白呈現的初衷,劉月梅表示,在背景雜亂的礦坑中,黑白能有效將主題從混亂的背景中突顯出來,讓觀者的視線聚焦於人物「炯炯有神」的目光,捕捉其眼神中蘊含的情感。「要捕捉礦工最真實、最動人的表情,需啟動連拍模式,從中挑選出最能打動人心的一張。如果表情不夠到位會『再來一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與追求,正是成就優秀作品的關鍵。」

構圖是攝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劉月梅表示,團隊會根據拍攝環境來選擇合適的構圖方式,例如:斜角構圖、圓形構圖和黃金構圖。黃金構圖法基於約1:1.618的黃金比例,將畫面用二橫二直的線條劃分為9等分,又稱井字構圖或九宮格構圖。將主題或重要元素放置在四個分割線的交叉點附近(黃金點),以創造更具美感和平衡感的畫面,使照片看起來更具立體感與吸引力。

《世紀浩劫》臺灣全民防疫史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澈底改變大家的生活模式。劉月梅歷經3年南北跑,用攝影機說故事,講述臺灣在疫情期間的生活面,留下珍貴人文紀實影像。她以12張連作《世紀浩劫》起承轉合,講述臺灣在COVID-19(中共病毒)本土疫情開始到最後到歷程,全民展開一場防疫大作戰的歷史故事。作品獲得2022年新竹美展媒體類竹塹獎

《世紀浩劫》12張連作,講述臺灣中共病毒疫情防疫作戰故事,獲得2022年新竹美展媒體類竹塹獎。《世紀浩劫》12張連作,講述臺灣中共病毒疫情防疫作戰故事,獲得2022年新竹美展媒體類竹塹獎。(劉月梅提供)

疫情初期,2020年3月疫情指揮中心成立,臺灣曾締造253天零確診的成績。劉月梅表示,那時心情非常開心特別從新竹到台北圓山飯店,拍外牆的電子看板ZERO。

那時候規定全面戴口罩,大家排隊買口罩、連公共區域動物裝置也戴上口罩宣導,社區全面消毒、醫生團隊走出醫院服務民眾。臺北鬧區變得人煙稀少,各大體育場、火車站紛紛變身為疫苗接種站,大家依序排隊等待接種疫苗。

除了疫苗,勤洗手和測量體溫也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進入任何公共場所必須測量體溫,劉月梅也留下紅外線測溫儀顯示安全人體溫度36.3、35.7紀錄。

坐捷運人與人保持距離,到2021年5月三級警戒期間,社會氛圍一度瀰漫著焦慮和不安。許多人因為心靈上的無助,帶著口罩前往寺廟拜佛。劉月梅把這張當作故事的Ending,祈求神佛保祐臺灣平安。

參賽提升自我磨劍最好辦法

新唐人國際攝影大賽9月30日截止報名,劉月梅開始挑照片準備參賽。她認為,「能在紐約接受頒獎是攝影師『夢寐以求』的目標,獲得國際大獎更是『終身最大的榮譽』。」

她鼓勵所有攝影愛好者,「把握機會,積極參賽不斷提升自我。」她強調,攝影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一步一腳印」的學習與磨練。參賽就是磨劍最好辦法。

作為新竹市攝影藝術學會的創始人,劉月梅感慨攝影界已經有年輕世代斷層的隱憂。她希望透過學會的力量,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一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平臺。學會提供從初階到進階的系統化課程,涵蓋人文、風景、心象攝影等多個領域。學會也會結合有得獎經驗專業前輩協助挑選參賽作品。

透過攝影師的故事,我們看到了鏡頭下礦工們堅韌的生命力,還有熟悉又記憶尤新的全民抗疫作戰,讓我們感受到了攝影藝術的魅力與傳承。這不僅是一次關於光影、構圖與情感的視覺之旅,更是一堂關於生命、歷史與堅持的人文課。◇

2016年苗栗美展優選作品。(劉月梅提供)2016年苗栗美展優選作品。(劉月梅提供)
劉月梅作品《美哉!尼加拉瀑布》。劉月梅作品《美哉!尼加拉瀑布》。(劉月梅提供)
劉月梅作品《黃山 雲海飄渺》。劉月梅作品《黃山雲海飄渺》。(劉月梅提供)
延伸閱讀
勇消救溺殉職 侯友宜:從優撫卹
2025年07月09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