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制裁8台廠 分析:軍工業禁紅鏈影響不大

中共商務部9日宣布對台灣8間國防廠商實施「制裁」,除國家級科研單位中科院外,生產勇鷹高教機的漢翔航太工業,以及建造輕巡防艦的中信造船都榜上有名。學者認為,台灣多數軍工產業鏈跟中國的連結非常薄弱,中共此舉影響非常有限。
根據中共商務部公告,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單的8家實體,包含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緯航太科技公司、中山科學研究院、仲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攻衛股份有限公司。其領域涵蓋國防科技、軍民用航空器、無人機、造船及防彈衣等防護裝備。
中共商務部說,禁止向上述8家「台灣地區」實體出口兩用物項(兼有民事與軍事用途的物項),相關出口活動須立即停止。特殊情況需向商務部申請,公告自公布日起生效。
符合我軍工業禁紅鏈政策
對於中共無預警制裁台灣廠商,國防部表示,中科院研製的各項武器系統,均禁止用大陸製品;另正協助國內、外業者,在台落地生產,達成去紅供應鏈,提升國防自主能量。
台船表示,潛艦、海巡署船舶的供應鏈主要是歐美,軍用業務摒除紅鏈,而商船供應鏈以日韓為主,中國供應鏈占比非常小,影響有限。中信造船也說,目前以「國艦國造」的海軍及海巡艦艇為主流,本來就禁止使用中國製零組件及設備,因此「影響有限」。
漢翔則回應,會有影響,但影響有限,正在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案。漢翔表示,軍用業務不會向中國紅色供應鏈進口,但民機業務確實有,畢竟航空產業供應鏈都要認證,許多客戶的指定商源一定會包含中國大陸,影響程度還在評估。
龍德造船則說,目前初步判定軍用部分不會受影響,而民用業務的原料零件中,來自中國的都是可替代性高的項目,所以幾乎沒有影響。
學者:恫嚇意義大於實質作用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表示,這些制裁是無效的。因為國防產業或敏感產業都禁用紅色供應鏈,所以中共的出口管制沒有意義。中共指控的「以武謀獨」是擴大對台獨的片面解釋,試圖讓公司經理人或從業人員心生畏懼,刻意用「以武謀獨」來解釋,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台灣是成熟的民主社會,中共這種恫嚇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至於商務或市場層面上,蘇紫雲坦言,中共的制裁根本是無效的,這幾家企業並未出口產品到中國,因為去紅供應鏈的關係也不會用到中國零組件,主要是企圖在政治上產生寒蟬效應。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也認為,中共這次對台灣軍工企業的制裁,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效果,這8家廠商均是台灣軍工相關產業,包括製造潛艦、無人機設備與軍警設備的廠商,顯見中共對台灣國防發展的戒心,尤其是對發展潛艇的擔憂。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則認為,被列為名單的8家企業,多涉及軍事及兩用技術,而大陸將稀土、石墨烯及相關物項視為具軍事用途,因此成為出口管制重點。若台灣軍工業、造船業所需的稀土來自於大陸,遲早都得面臨限制,廠商必須及早發展非紅供應鏈因應。
胡采蘋:幫忙過濾「紅色供應鏈」
胡采蘋在「Emmy追劇時間」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中國商務部將8家台灣軍工企業列為台獨勢力,進行出口管制,但這些公司本來就不可能採用中國出口的零組件,制裁毫無意義。她直言:「可能還要感謝北京幫我們過濾,不然一天到晚有公司不小心採購到轉手18次的不明零件。」
胡采蘋指出,部分被制裁機構的高層,甚至可能有比較親中的政治傾向,如今卻也「被台獨」。她表示,這解釋了「台獨勢力為什麼越來越大,不是你親中,你就不是台獨,因為中華民國的存在就是台獨,你拿台灣護照,你就是要被消滅的人」。
陸委會譴責 經貿武器化無助和平
陸委會9日表示,中共以政治與軍事目的,將經貿措施武器化,對台實施複合式脅迫,此舉無助於兩岸和平穩定,台灣人民對此堅決反對。陸委會指出,中共持續對台軍事施壓,擴張軍力並試圖改變台海現狀,才是區域穩定的真正破壞者。
陸委會強調,政府為強化國家安全與韌性,發展軍工產業、提升國防自主是既定政策,絕不改變。台灣政府堅持「備戰才能止戰」原則,因應中共的武力挑釁,從來都不是什麼「倚外謀獨」、「以武謀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