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文系的人

成為中文人多年而回望時,總帶著一種傳奇的光芒,清亮而從容。(123RF)
成為中文人多年而回望時,總帶著一種傳奇的光芒,清亮而從容。(123RF)

文/劉建志(中興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

年輕時曾讀過幾位令人欽佩的師長談起填志願的往事。曾永義老師以第一志願考取臺大中文系,榜首入學;林文月老師因身邊同學多選外文系,覺得有些俗氣,遂改填中文系。這些故事,在成為中文人多年而回望時,總帶著一種傳奇的光芒,清亮而從容。

我並不特別聰明,只是早早學會如何在體制內得分,加以十分認真,成為俗稱的資優生。高三那年,學測成績是75級分,當年全臺僅有69人達此成績。自認穩操勝券,我申請臺大中文系,最後卻落榜,成了一則身邊人皆難以置信的趣談。

那年,滿級分的學生多數申請醫學、電機等熱門科系。記得面試那天,一位中文系老師問我:「為何以滿級分來申請中文系?沒考慮過醫學系嗎?」

我回答:「我喜歡文學。」

真的,就只是如此而已。沒有更動人的故事,也沒有曲折的動機。只是單純的喜歡那些字、那些詩句、那些幽微的情意。

歷年來以滿級分落榜的考生大概不多,我卻是其中之一。雖然後來透過聯考進入臺大法律系,那段失之交臂的經驗,卻一直帶著某種難以名狀的重量。

多年後,我對老師談起這段往事,老師開玩笑說:「中文系不要滿級分的人呀!」她說得輕巧,我也聽得釋然。在往後人生無數次的挫敗中,那不過是其中之一。

但相似的疑問卻反覆出現。大一時想雙修中文系,老師婉言勸道:「讀法律系就好。」畢業時欲報考中文所,又有師長勸我:「當律師、法官,不也很好嗎?」他們的關心真真切切,我卻始終無法說服自己,那些「較好」的選項更為明智。

若人生能夠重來,我仍會選擇繞行這條迂迴的路徑,雖然一路踉蹌,但那些斑斑血跡,正提醒著我逐夢的過程便是如此。

退伍後的歲月,正職難覓,生活難言安穩。我在各種兼差中顛沛流離:博士後、兼任教師、中學代課、社團教師、家教,甚至一度創辦月刊,暫時擔任總編輯。四處碰壁的過程,不只一次自問:是否該放下執念,回頭走上法律的路?換取明朗而穩定的生活?

就在那段時期,我在課堂上教到陶淵明那句:「性剛才拙,與物多忤。」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這八個字的分量。在晉宋之交的文人群中,多半選擇了更好的職涯,亦有良善父老勸陶淵明出仕。曾經飢寒交迫的他,安靜寫下這幾個字。那是歷經忍辱與包羞之人,才會有的坦白與篤定。

也許正因如此,當後來有學生問我:「老師,您為什麼會讀中文系?」我總是笑著回答:「因為我喜歡文學啊。」真的,就只是如此而已。不像那些老師們以第一志願、榜首之姿走進中文系,我曾落榜、曾繞遠路,卻還是一步步走回來。在門外徘徊多時後,仍願意敲門而入,像是命中早已埋下的伏筆。

我想,我終究也成為一位讀中文系的人了。◇

延伸閱讀
大罷免全數未通過 朝野各方回應
2025年07月27日 | 8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