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失敗 學者:反共應有細緻論述

日前結束的第一波「反共大罷免」投票,包括24位立委罷免案及新竹市長罷免案,結果均未成功。對此,台灣勵志協會於27日舉辦座談會,邀請多位學者專家和議員分析罷免親共立委失利的原因。學者們普遍認為,反共論述應更加細緻,尤其要思考是否將所有非民進黨的立委都定位為親共。
台灣勵志協會舉辦的「大罷免選後國際媒體」座談會,針對此次罷免結果,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指出,「反共論述應該要更細緻、耐心」。他提出疑問,「是否要把每位非民進黨的立委都定位為親共?即便是親共者,論述是否要更加細緻?這是要努力的」。邱師儀進一步表示,許多原則性的議題值得討論,例如「九二共識」,他認為,「大家可以溝通、辯論,讓其退出台灣的言論市場」。
世代差異造成反共認知脫節
邱師儀觀察到,雖然現在政府在備戰,但「民心沒有跟上」。他認為,「太陽花世代後的紅利已經慢慢有點脫節了」,因為現在的學生更年輕,許多都是在前總統陳水扁當選後才出生,這些人對於「反共、國民黨過去的威權是沒有感覺的」。
關於何謂「更細緻的論述」,邱師儀解釋,方法有很多,但「關鍵為是否要把反共跟反中國人分開」。他提到,「台派裡面一直有這樣的辯論」。邱師儀強調,「若反中共不反中國人,台灣對在台中配、陸配的態度會不一樣,包括他們入籍台灣的時間也會不一樣,這是要思考的」。
反共淪為口號 民眾感到無力
罷免團體的成員在座談會中強調,「不能每次選舉或維持國家的安全都靠運氣」。他們舉例,上次有TWICE成員周子瑜因手拿國旗而錄製影片道歉並聲明自己是中國人的事件引發效應,但這次世大運選手被搶獎牌的事件就沒有發酵。罷體成員直言,台灣不能每次選舉或維護國安都仰賴單一事件發酵,否則大眾會感到疲乏。
罷團成員說,26日當天罷免結束後,他有朋友發文表示,「他堅決反共,但這次沒有加入、投入」。這位朋友說,「反共不是口號式,大家都知道要反共,不希望中共統治台灣,但卻沒有看到政府(有相關作為),每次變成這種反共是否已經淪為口號,只會覺得越來越無力」。
中共對台態度取決美中互動
邱師儀分析,中共對台灣的態度是看中共與美國的互動,現在美國總統川普跟中共黨魁習近平要見面,待見面後,中共可能會想要把台灣慢慢趕回到前總統馬英九時代,因為台灣還有2026年的選舉,而國民黨通常都會在地方選舉大勝。
邱師儀分析,若到時國民黨大勝,2028年中共會否想辦法補上親共勢力,如此就回到以前九二共識的路線,他認為中共現在是期望這塊。
然而,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警告,中共不會因為這次選舉而改變,習近平不會因為台灣內部的政治發展而有任何變化。
亞洲國家對中態度趨緩?
賴怡忠也觀察到目前的亞洲局勢。他提到,「從目前的亞洲來看,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相較於前總統尹錫悅,其對中態度比較和緩,日本執政黨在7月的選舉大敗,加上台灣這次罷免選舉,對親共政壇的反撲並未完全成功」。他認為,「從目前來看是有這樣的趨勢,但這也不是說台灣就是特別要向中共如何」。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亞洲諸多國家將會親共?賴怡忠強調,「面對中共威脅,要偏向中共的可能性太低」。他指出,各國的選擇要麼是「如何去應對,堅決抗共以鞏固自己」,要麼就是「想要透過和緩拖時間」。但他警示,「拖時間也是在延緩自己,也就是遲緩自己面對中共的能力,就是這樣的選擇」。
美國支持台灣抗共目標明確
最後,談到美國如何看待這次選舉結果,賴怡忠指出,「現在川普政府支持、協助台灣抵抗中共侵略這方面的目標還有力道是相當明確,美國的訊號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