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斗六市福州麵線工藝的百年軌跡

斗六市福州麵線工藝的百年軌跡。(陳南榮提供)
斗六市福州麵線工藝的百年軌跡。(陳南榮提供)

【記者廖儷芬/雲林報導】

走過雲林斗六老街,有一段美味且辛勞的歷史,藏身於曾經飄著麥香的巷弄裡。那是一段福州人傳來台灣的「手工麵線技藝」,在1950、1960年代達到高峰,如今卻僅存老照片與回憶留存人間。

福州手工麵線,俗稱「細麵」、「幼麵」,以手拉、日曬為主工序,講究技巧與經驗。日治時期起,福州師傅陸續移居台灣,並選擇斗六市落腳。當時包括城頂街、成功路、公正街、林頭里、保長里等地,約有十餘家麵線作坊,天未亮便可見師傅們在巷弄間忙碌。

這項技藝,日出而作、日曬而息,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每天凌晨四點開始揉麵、拉麵、曬麵,直到傍晚收線為止。陽光、濕度、風速,無一不影響品質。唯有熟練之人,才能掌控絲絲分明的細麵,不致斷裂、黏結。

這項技藝,日出而作、日曬而息,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每天凌晨四點開始揉麵、拉麵、曬麵,直到傍晚收線為止。這項技藝,日出而作、日曬而息,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每天凌晨四點開始揉麵、拉麵、曬麵,直到傍晚收線為止。(陳南榮提供)
走過雲林斗六老街,有一段美味且辛勞的歷史,藏身於曾經飄著麥香的巷弄裡。走過雲林斗六老街,有一段美味且辛勞的歷史,藏身於曾經飄著麥香的巷弄裡。(陳南榮提供)

工會的成立與紀錄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表示,為保障師傅權益,1955年由福州製麵師傅在斗六行啟記念館後方成立「雲林縣製麵職業工會」。這不只是工藝的匯聚點,更成為歷史的見證。當時工會集結了一批製麵師傅拍攝合影,如今成了寶貴的文史資料,記錄那個產業盛極一時的年代。

陳南榮回憶說道,斗六市的手工麵線作坊曾遍佈三平里、西平路、城頂街、中山路、中正路、中華路、成功路、林投里、保長里一帶。這不僅是一項產業,更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根脈。許多在地人童年記憶裡,都有穿梭麵線曬場下的身影,那些輕拂臉龐的細線與麥香,如今只能憑照片追憶。

為保障師傅權益,1955年由福州製麵師傅在斗六行啟記念館後方成立「雲林縣製麵職業工會」。為保障師傅權益,1955年由福州製麵師傅在斗六行啟記念館後方成立「雲林縣製麵職業工會」。(陳南榮提供)

最後的守藝者:林文龍師傅

直到2000年前後,林頭里的林文龍師傅仍在成功路的舊宅中,獨自守著傳統麵線工藝。他是斗六最後一位福州手工麵線的守藝人。當年陳南榮曾特別前往拜訪,並拍下製作過程的紀錄照片,亦有不少記者採訪報導這段逐漸消失的技藝。

林師傅離世後,斗六再無人承接手藝,傳統福州麵線從此成為歷史名詞。現今市售的麵線多為機械製造,難再尋昔日手工的柔韌與層次。

直到2000年前後,林頭里的林文龍師傅仍在成功路的舊宅中,獨自守著傳統麵線工藝。直到2000年前後,林頭里的林文龍師傅仍在成功路的舊宅中,獨自守著傳統麵線工藝。(陳南榮提供)

技藝的流失與省思

福州手工麵線的沒落,並非偶然。高勞動、低報酬、技術難學,加上機械化製程與市場需求改變,使得後繼無人。當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曾經耗時耗工的美味逐漸被遺忘。

但這段歷史,值得被記錄。因為每一條手工麵線,背後都是一雙雙巧手與一顆顆不服輸的心。它不只是飲食,更是文化,是一代人的堅持與生活方式。

如今,翻閱這些泛黃的照片,彷彿仍能聽見清晨曬場上的談笑聲與麵條拂過竹竿的聲音。這些來自福州的師傅,帶著技藝,也留下了屬於斗六的味道。他們的身影或許遠去,但在老街角落與記憶深處,仍默默述說著一段消逝的文化光景。

如今,翻閱這些泛黃的照片,彷彿仍能聽見清晨曬場上的談笑聲與麵條拂過竹竿的聲音。如今,翻閱這些泛黃的照片,彷彿仍能聽見清晨曬場上的談笑聲與麵條拂過竹竿的聲音。(陳南榮提供)
延伸閱讀
庭園中的神木 紅淡比花開
2025年06月05日 | 1個月前
涼境山林 合歡五月雲上行
2025年05月04日 | 2個月前
藍羽護雛 黑枕藍鶲的森林奏鳴曲
2025年05月28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