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內龍過脈 追尋八色鳥與白腰鵲鴝的生態記事

「2025八色鶇隱身在林內樹林深處,不斷重複唱著同一首美妙的歌聲,它是神秘而優雅的臺灣珍貴的小鳥。」
——文史工作者 陳南榮
每年夏季,雲林林內鄉龍過脈總吸引一批批攝影愛好者與生態觀察者。這裡不只是登山健行的熱門景點,更是世界已知最大的八色鳥繁殖地。八色鳥,全身擁有紅、藍、綠、白、栗、黃等八種羽色,如天生彩羽的藝術家,藏身於低海拔溪谷的闊葉林與竹林之中。
這類夏候鳥不易尋覓,生性害羞、警覺性極高,築巢期間尤為謹慎。牠們用細枯枝與苔蘚築成碗狀巢,由雌雄共育雛鳥。陳南榮直言:「天氣太熱拍八色鳥真累,在山區蚊子超多,能拍得到八色鳥就不錯了。拍到牠的紅屁股都捨不得刪!」
隨性拍鳥的哲學
在龍過脈,與八色鳥的每次相遇都是一場等待與緣分的堆疊。「前年拍鳥除了要有好的器材和耐心等待的體力,還要有好的運氣,最重要不要去比較,自己喜歡就好。」陳南榮感性地說。他觀察到,某些拍鳥老手會用蚯蚓或麵包蟲吸引鳥隻接近定點,再在行經路線上靜待佳影出現。
這些拍攝方式雖有效果,但也需遵守「不干擾、不破壞」的基本原則。他特別提醒:「快樂地拍鳥,絕對不能擋到爬山用路人的路線。」
棲地的糾結:保育與流浪犬
然而這片林地的寧靜,也面臨著難解的生態矛盾。近年來,流浪犬活動增加,有些甚至被居民放養在山徑入口,未繫繩、無口套。陳南榮曾詢問:「會不會咬人?」居民竟答:「會吃肉,吃腳肚肉。」
更嚴重的是,有鳥巢遭犬隻破壞,雛鳥被叼走的案例亦曾發生。「去年就有五隻八色鳥雛鳥因此喪命。」陳南榮憤慨地表示,應強化晶片管理與舉證機制,同時也肯定有些民眾主動打掃林道、維護生態環境的正面作為。
生態底蘊中的歷史地名
龍過脈,名稱聽來神秘,其實源自竹山方向望向小黃山的山勢走向。這裡早年稱作「林內吃水坑」或「番仔坑」,因夏季豪雨沖入林內街道,居民築壩蓄水,形成大小水池。這些水池是許多在地人童年的游泳天堂。
隨著砂石開採與登山潮興起,原本的溪底如今已成為登山步道。但老一輩仍記得:「從水泥高砌的遺跡看得出當年水深峻急。」如今林道上的「龍過脈」名稱,早已脫離原始地貌語意,卻承載了地方的歷史與回憶。
鳴唱於山徑的異鄉客:白腰鵲鴝
除了八色鳥,白腰鵲鴝的身影與鳴聲也頻頻出現於林內山徑之間。這種來自東南亞的鳥類,曾因引進與逸放而廣泛分布,特別是雄鳥那亮黑與橙紅相間的羽色,加上尾羽修長,頗受鳥友喜愛。
然而,其對台灣本土生態也潛藏威脅,可能與原生鳥種競爭棲地與食物。2006年起,雖有監測與移除計畫,但至今效果有限。「現在臺灣到處可聽見白腰鵲鴝的聲音與身影,雖然美妙,但仍要注意其生態影響。」
鳥語林間 一條記憶與守護的路
林內龍過脈不僅是拍鳥人的天堂,更是台灣地方與自然共同書寫的篇章。從八色鳥的彩羽,到白腰鵲鴝的鳴唱,再到居民與流浪狗之間的角力,這裡的一切,都在提醒我們:保育不僅是拍照留影,而是理解、尊重與參與。
「隨性自在拍攝是最快樂的事,感恩大自然的恩賜。」——陳南榮
在他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不只是鳥,而是一座山林的生命,以及一位文史記錄者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敬意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