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俠仗義 好人終得好報

蘇州府長洲縣有一姓鄒的巨富大家庭,祖上和父輩都很有任俠之風,凡是來求他們幫助的,都能得到他們的資助,因此常常門庭若市,座上客滿。到了第三代的鄒苹史,由於長期的任俠仗義,又沒有從事其他生產的收入,家中逐漸窮困起來。
鄒苹史是縣裡的秀才,也頗具俠腸,以濟困扶危為己任,碰上自己口袋空了,有人需要幫助時,他便不惜典當家產來滿足別人的需要。正因這個緣故,他家的上好田產,斥賣殆盡。他生計無著,便想到外地遠遊。
討債無果 幸遇少女贈銀
記得父親在時,關中有位叫李遠的客人,曾借他家一萬兩銀子購辦貢物,後來因為來不及償還就離去了。他翻揀舊箱,找到了當年的那張借據。便賣掉了一所房子作路費,背著行裝去關中。一到關中,打聽到了這位客人的住處,便登堂拜訪。見面之後,他便自我介紹,那位關中客人卻裝不認識他。他只好說明來意,並出示了當年那張借據。客人故作驚訝,說借據上的名字和他不符,並從鄒苹史手中搶去了那張借據,當場撕毀,立即命惡僕將鄒苹史趕出去。
鄒苹史回到旅館,懊喪萬端。但人地生疏,一籌莫展。他想到官府投控,但借據已無;想整裝歸里,但銀錢已盡。於是他對燈坐嘆,左右為難。正當他準備上床睡覺的時候,忽聽有人用手指彈擊門扇的聲音,便問道:「你是誰呀?」門外人說:「打開門你就知道了。」門一打開,一個笑得很美的少女便貿然而入。鄒苹史感到十分驚駭,站在老遠的地方問道:「你是從哪裡來的?」少女說:「我是旅館老闆的妹妹,我來這裡,並不是學卓文君私奔相如。因為同情你是一位忠厚的人,卻受到了可惡市儈的欺誑,以致進退維谷。我的妝奩中薄有積蓄,敬以相贈,供作路費。」說完,便將銀子放在桌上,轉眼間就離去了。鄒苹史出門去追趕她,已不見蹤影。
這筆銀子大約有80多兩,數量令他吃驚。平白受人厚贈,他更是不能接受。第二天早晨他便向旅館老闆講了昨晚發生的事,並表示一定要退還這筆銀子。旅館老闆說:「先生,你弄錯了。寒舍並無姐妹,膝下只有一個七齡幼女。何況我店裡生意清淡,家底淺薄,哪有這麼多銀子贈給你?小人雖貧,也不能貪圖非分之財。你現在正處在困境,就將這些錢用作盤纏吧!日後訪得贈銀之人,再報答她也不算晚。」鄒苹史認為他的話說得有道理,就動身回家。
友人送花 意外得金
在老家住了一些日子,他生活更加窮困。家中的僕役早已離去,日子過得十分冷清。他雖然早已到了成婚的年齡,但人家都嫌他窮而好施,說他是敗家子,都不願把姑娘許給他。他生性曠達,也不以為意。
有一天,有個朋友送他兩盆牡丹,花色都極其嬌豔。他端看花盆,覺得分量頗重。正當他安置花盆的時候,貓和狗忽然打起架來,誤觸花盆墮地。一個花盆打破了,盆底露出黃金。再看另一個盆子,盆底也有黃金!他連忙跑到送花的那個朋友家裡,問他這兩盆牡丹是從什麼地方弄來的。這位朋友說:「那還要問,自然是從花店裡買來的。」他又追問是哪家花店。看他如此窮追不捨,那個朋友驚異的說:「到底出了什麼事,你一定要問個水落石出?」他告訴這位朋友,他在花盆底下發現了金子。他想那金子一定是那兩盆花的原主人藏在裡邊的,目的是防人盜竊。不想一時疏忽,端錯了花盆,把藏金的盆子給了別人。因此他想把這兩盆花送回去,而且越快越好,免得人家因為這一失誤而苦惱。
他的這種磊落胸襟和高尚行為,深深的打動了他的朋友。那位朋友老實告訴他:「我看你成天悶在屋子裡,心情很不舒暢,便想送點小玩意兒給你解悶。路經山塘,見到一家花店,便決定買兩盆花送給你。我不知道你喜歡什麼花,便選來選去,總拿不定主意。店主便問我買花做什麼用,知道用處後他也許能幫我挑選兩盆最中意的。我說了買花的用意,而且在閒談中說出了是送給你的。老人聽了,眉開眼笑,立即從花房中端出了這兩盆牡丹。我看那花長得很豔麗,很有生氣,便選定了這兩盆,我要付錢給他,老人卻拒絕接受,說:『你能這樣關心朋友,我很高興。但好人不能只由你一人來做,我出花,你出力,用你的名義把花送給你的那位朋友,你看怎樣?』我說:『讓你為一位不相識的朋友破費,我實在過意不去,錢還是由我來付吧。』老人說:『你為什麼這樣瞧不起老漢?難道我送不起兩盆花?』看他如此熱心快腸,我只好答應了。臨走時我問了他的姓名,他告訴我姓孫,是從關中來的。」
老人報恩 牽起紅線
鄒苹史便和他的這位朋友,端了這兩盆牡丹,租了一艘小船到山塘去。他們進入花店,便見到這位老人。他鬚髮雪白,容貌清古,布袍朱履,飄然若仙。一見到鄒苹史,連忙起身相迎,並且說:「賢婿來了!」鄒苹史感到十分奇怪,以致於手腳無措。老人說:「你不用著急,先進去談談吧,然後你自然會明白。」
老人把鄒苹史和他的朋友請進內室,坐定獻茶之後,老人說:「你前些時去了關中,訪問李遠,向他索取借款,有這件事嗎?」鄒苹史說:「確有其事。」老人又說:「那天晚上到旅館贈銀給你的那個女子,就是我的女兒。當時老漢有事去河北,所以沒有去見你。後來,為了幫你討還李遠這筆債,耽擱了一些日子,所以前不久才來到這裡。」說完,便叫女兒出來相見。女子一出現,鄒苹史就認出她正是燈下見到的那位女子。她大概聽見老人稱苹史為賢婿,便羞紅著臉,用眼角瞟了鄒苹史一眼,更顯得豔麗動人。老人繼續說:「我和李遠都是關中人,當時我們都在蘇州。他向令尊借一萬兩銀子這件事,我是親眼所見,曾因此感到驚訝。現在他忘恩負義,我自然不會輕饒他。這筆債我已代你索還,還要他付出了利錢,明天連本帶利全交付給你。」
鄒苹史對老人十分感激,但仍感疑惑,老人洞察了他的心思,說:「賢婿不用疑惑,有些事你以後總會知道的。花盆裡的金子,一共一百兩。一半送給你的那位好心而誠實的朋友,請他作媒人;一半你拿去修繕房屋,添置新婚用的東西,到時候我會親自把新人送到府上。」
鄒苹史遵照老人的囑咐,把舊房修繕一新,將洞房布置得很高雅。結婚酒宴,也都準備齊全。到了結婚那天,那些早已疏遠了的親友,看見鄒家又有了興旺氣象,也爭著來捧場,鄒家又一次出現了高朋滿座的盛況。老人坐著轎子護送花轎,一路上鼓樂齊鳴,爆竹聲喧,送嫁妝的隊伍擺滿了一條街,可說是盛況空前。人們都說:「鄒家又興旺了,好人終得好報。」
新婚之後,夫婦和美,有說不完的情話。鄒苹史問他妻子:「你父親第一次見我就稱『賢婿』,我們是什麼時候訂的婚,我怎麼一點也不知道?」他妻子說:「我父親是特意來報恩的,你知道嗎?當年我父親的劍術還未成就,便以賣藥為名,到處訪求高人傳授。他曾經借住玄妙觀中,因虧空了藥本,拖久了房租,受到了玄妙觀道士的逼迫。你祖父解囊相贈,不僅幫他還清了債務,而且給了他一筆錢,讓他去實現夙願。當時我父親十分感激,曾實心實意對你祖父說:『我有一個女兒,長得還不錯,願意許配給您的孫子,那怕只是做妾,我們也心甘情願。』你祖父卻生氣的說:『我難道是施恩望報的人嗎?給了你幾個錢,就要了你的女兒,我能心安理得嗎?』父親雖遭拒絕,但他早已心許,而且守信不渝。如果我是個醜姑娘,他肯定不會強迫別人接受。你看,我配得上你嗎?我父親是不是強迫了你?」鄒苹史抱著他妻子說:「這樣好媳婦,我打燈籠也沒處找呀!我只擔心自己配不上你這位俠女!」鄒苹史由此而知老人實為劍俠,其女兒亦是紅線之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