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促供應鏈再移轉 學者提助產業「脫中入北」

美國總統川普執政百日以來,對等關稅政策為各界關注焦點。經濟學者表示,各國都給予本土業者大力支持,像是針對鋼鐵業,英、德、日、韓挹注大筆經費,而台灣仍以利息補貼為主,規模與決心明顯不足,建議政府從主動引導發展高附加價值製造產業、協助「脫中入北」、建立多元且具韌性的供應鏈等三方面幫助業者。
國策院4月30日舉辦「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分析,台灣面臨三項挑戰,首先是傳統產業的競爭壓力,台灣一些傳統產業下半年會蠻辛苦的,因為中美關稅戰越演越烈,尤其是供應鏈的部分。
其次是供應鏈的轉移,連賢明說,「拜登時期只要離開中國就好,所以台灣非常多的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此時需不需要再面對第二次供應鏈移轉來避免關稅,是非常大的挑戰。」
不過連賢明也表示,另一方面也存在機會,接下來台灣應該會大幅投資美國,過去台灣一直希望跟中國加深關係來建立品牌,但失敗的經驗比較多,未來有沒有可能透過美國市場做到這件事,「把品牌、傳產的一些餐飲帶到美國市場去,目前其實有一些廠商在嘗試,而且有不錯的成績,像鼎泰豐、85度C等。」
東南亞台商或可在地轉型
第三個挑戰是台商的在地轉型,連賢明說,對台灣而言較大挑戰是人才,多數都是製造業方面的人才,可是接下來要去開發美國的市場,要面對的就是行銷人才、法務人才,甚至是財務人才,怎麼樣去做在地化,屆時都會變得很關鍵。
連賢明認為,政府要注意有沒有可能協助東南亞的台商在地轉型,不要再以外銷為主,而是以當地的市場為主,降低關稅的衝擊,特別是東南亞的人口相對於台灣來講多很多,也比較年輕,蠻有開發潛力的,「只是台灣過去在這邊,大部分是把它當作生產基地,不是當作消費市場。」
傾銷調查 政府仍不夠積極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蔡維哲則表示,財政部、經濟部應對美國關稅的主動性仍顯不足,中國啤酒以低於成本5元的價格在台銷售,使其市占率從2016年不到10%,上升至去年已達32%,財政部最近才要開始進行傾銷調查;不過台灣過去10年只有8起傾銷案調查成立,對比東協國家已啟動96件調查,且有74件成立,台灣公部門的積極度明顯不足。
他以鋼鐵業為例,世界各國都給予本土業者大力支持,英國國會跨黨派通過援救方案,各國針對鋼鐵業者都提供經費支持,韓國20億美元、日本90億美元、德國150億美元;相較之下,台灣目前的政策仍偏向利息補貼或設備補助,規模與決心明顯不足。
應引導發展高附加價值製造業
蔡維哲建議,政府應在三方面加強對本土產業的支持,首先是主動引導業者發展高附加價值的製造產業,如高精度、高強度、高耐度的技術製造,進入半導體、醫療、國防等領域,並加速導入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
第二是協助業者區域布局實現「脫中入北」,在美、歐、亞建立服務據點,如寶達已於越南、泰國、美國、墨西哥與德國設廠;第三,建立多元且具韌性的供應鏈,與中國供應鏈區隔,維持高標準與高透明度。
成功大學經濟系主任林常青則認為,美國關稅政策的重點就是供應鏈、技術、科技要安全,未來可能會看到美國有許多政策都是圍繞在這個基點,目標是透過關稅政策,形成新的夥伴與同盟。
產業界:不只轉型 還要轉骨
在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下,國際供應鏈正面臨重組。台灣產業創生平台董事長黃日燦指出,美國關稅政策對台灣企業而言未必是壞事,台灣過去幾年已因紅色供應鏈的衝擊,而開始做產業轉型,體質比以前更好。
「所以不只轉型,接下來我們可能要轉骨了」,黃日燦說,未來台灣企業在組織、整體供應鏈上都要進行大規模調整,目前多數中大型企業都已經開始動作,但中小企業雖然充滿危機感,但卻不知該如何是好。他建議,如果是比較有前景的科技型產業,此時應該要做的就是加速升級,趕快提升自己的技術含金量與產品定價權。
至於前景較悲觀的傳統產業,黃日燦認為,這類產業此時只能且戰且走,有機會的話要想辦法轉換跑道,而且一定要分散市場,否則前景會不太樂觀。
不過,他也強調,台灣不用太悲觀,未來可能每個國家的稅率都不一樣,以台灣製造業的生產力,除了中國以外,幾乎沒有國家是台灣的對手,只要把握這次機會,未來台灣還是可以更上一層樓。
隱憂仍是太依賴單一市場
台灣電動車聯盟副理事長鄭顯聰則認為,台灣最重要的機遇在於主動設計變局,而不是被動的改變。由於台灣體量比較小,應該在這場變局裡盡快找到「甜蜜點」,利用轉換快速的優勢去適應趨勢。
他以電動車為例,對台灣而言其實仍有很大的商機,除了美國是最大市場之外,中南美洲、東歐、中東等地都有非常大的商機,過去許多在中國有部署的台商,比較聰明的早就已經跑掉了,為了避免洗產地的問題,大家都在重新轉移供應鏈,很多人都改往東歐、中東設廠,快速的把產業鏈往較大市場轉移。
「台灣最大的隱憂還是太依賴單一市場。」鄭顯聰呼籲,政府應梳理各產業供應鏈,按類別、商品來適應關稅,跳脫單一市場框架並思考未來布局,也要加強人才交流與培育,以應對國際經貿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