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築高牆 台新金李鎮宇:產業轉型有解

圖為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圖為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張原彰/綜合報導】

美國政府對全球發動對等關稅,加上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方向,加深台灣產業可能被掏空的疑慮,不過,台新金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說,乍聽之下好像很絕望,但台灣並不是第一次面對類似情況,「台灣不大,但只要抓對節奏,轉得比別人快,就有機會不只撐住,還能超前。」

李鎮宇說,時間倒轉回2001年,那是中國剛進WTO的時候,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從紡織、家電、玩具到電子代工,一個個原本由台灣主導的產業基地,一夕之間都跑去蘇州、東莞、崑山設廠。他說,還記得當時媒體不斷警告「台灣產業空洞化」,但台灣沒有走回頭路,而是選擇了獨自升級的路。

★相關閱讀:

李鎮宇說,並不是每個產業升級的政策都很成功,例如政府推動了「兩兆雙星政策」,客製化半導體的晶圓代工是成功了,標準品大量生產的面板和DRAM卻以失敗告終。他說,那時想要帶動的生技醫療,雖有開花,但尚未結果,不過也看到台商產業升級的專長,包括:客製化、少量多樣、設計與製造融合的彈性生產。

設計在台灣 製造在全球

李鎮宇說,如今再次面對類似的情境,現在美國要進口替代、推動本地生產,「台灣的回應不能是抱怨,而是問自己一句話,我們在哪個價值鏈的位置是不可被取代的?」

「答案其實很清楚。」他說,台灣不能只做代工,更要掌握技術與關鍵節點,可以把廠設在美國、墨西哥,但研發、製程know-how、關鍵材料的配方,這些得留在自己手上,「這就是我們當年留在台灣的核心價值——設計在台灣、製造在全球。」

李鎮宇說,美國現在推進「內部製造、減少進口」,意思就是,全球最大的買家在搞自給自足戰略。對台灣這種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超過六成的經濟體來說,這聽起來像個災難,但其實2001年我們也遇過一樣的困境,當時中國吸走台廠、也取代我們變成他人代工的對象,外需短時間內下滑,整體出口成長乏力。

是否有新「內需」可創造?

他說,當時台灣政府做了兩件事依然值得現在的政府參考:一是加大公共建設投入,二是推動數位生活基礎建設。那時用「五年五百億計畫」啟動基礎建設,用「e-Taiwan計畫」把電子政務、寬頻上網推進到全國,結果不只是拉動投資與就業,也為今天的數位產業打下基礎。

「今天的我們面對同樣的局勢,就得重新問自己:有沒有新的「內需」可以創造?我們不一定要等國外訂單來,而是要自己做出新的需求來撐住產業鏈。」李鎮宇說,2001–2007年間,還有一件事情非常關鍵,台灣面對中國的開放是有節奏的。一方面允許台商去中國設廠,另一方面又禁止八吋晶圓廠落地中國,「現在回頭一看,這幾乎是後來台灣的保命符。」

他說,現在台灣一樣面對美國的壓力,除了必須配合美方重組供應鏈的要求,另一方面,把技術根留在台灣,甚至加強與東協、印度、日本的供應鏈互動,分散風險,這也是台灣必須持續推動的。

李鎮宇強調,美國築牆是結構性轉變,這會改變全球貿易模式。但回頭看2001–2007那段時間,台灣早就走過一次「大國崛起、台灣邊緣化」的過程。他說,重點不是誰崛起,而是台灣怎麼定義自己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當中國崛起時,台灣從勞力轉向技術;當美國築牆時,台灣就該從出口導向轉向創造需求與價值。◇

延伸閱讀
基隆民政處長 疑供個資罷綠
2025年04月29日 | 5天前
關稅衝擊 台代工廠表態
2025年04月29日 | 5天前
捷運環狀線 車門系統疑中資
2025年04月29日 | 5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