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拳少年,轉身為藝 王英信的雕塑人生

南投草屯九九峰山腳下,翠綠林木之間,雕塑品靜靜佇立,像一場靜默對話。這裡是「王英信美術館」,也是王英信老師親手築起的藝術山谷。從拳擊國手到雕塑家,76歲的他未曾停下挑戰自我、打磨創作腳步。「雕塑不是必需品,但它能讓人靜下來,感受生命的重量。」
高中時的王英信,對課業無感,拳擊成了他與命運搏鬥的方式。「我不是靠讀書升學,是靠拳頭。」他保送臺中體專,曾拿下全國輕甲級冠軍,更七度代表臺灣出國參賽。退伍後原以為能成為體育老師,卻遲遲無法如願。
拳頭變泥手,靠運動家耐力
「很多拳擊手去酒店當保鑣,我不想當兄弟。」他望著父親珍藏的骨董,開始反思。「我小時候喜歡藝術,那時我才20多歲,就決定轉行。」
「我沒拜過師,自己慢慢摸索,經常到世界各地參觀名家作品。」不是科班出身,只能靠「打拳練出來的吃苦耐力」,一筆一刀反覆練習,「感覺不對就毀掉重捏,有時做到徹夜未眠,直到滿意才罷手。」
他的努力開花結果,屢獲臺陽美展金牌、楊三郎美術獎等榮譽,三度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前帝展),更獲得法國沙龍國家榮譽獎,2024臺中市資深優秀美術家暨玉山美術貢獻獎等,成為臺灣雕塑界重要藝術家。
美術館兼務農 開啟第二人生
王英信對未來有長遠規劃,從臺中搬到南投,買下九九峰山腳下土地,蓋起自己的美術館。「白天採光好,不用開燈;通風佳,也不需要冷氣。這是自然綠建築。」他的百餘件大型作品環繞在美術館四周。76歲的王英信,半退休閒暇之餘在兼具自住功能的館舍園區裡,種種水果蔬菜也養魚,自給自足還能運動強身。
雕塑展現人性和生命之美
走進園區,目光難以移開其中一座以「臺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與年僅18歲的郭雪湖三位畫家為題的作品《創紀元》,「郭雪湖當時還不算畫家,只是菜鳥,所以讓他用筆測量,表示他還在學。」王英信笑說,「畫家要有目標,有展覽、有創作,生活才會有動力,所以他們三位都很高壽。」
王英信對細節掌握相當敏銳。銅雕作品《鬥風》「盪鞦韆的女孩,我讓她的頭髮往後飄,腳伸直,這才合理。」
他對立體概念也與眾不同。作品《夏日》「一般是三D,我這個雕塑我就把它加水柱,讓雕像像在扭衣角。天氣好時,水柱會出現彩虹,就變五D立體雕塑了。」
王英信為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所做的雕像,「他笑的時候嘴會上揚,眼睛會變小,眼鏡不能搶走他的臉,所以我把眼鏡往下壓,很自然又有很鮮活的姿態。」
「立體雕塑一定要了解解剖學,也要合邏輯,從照片變立體,要注意嘴角、眼神、比例,這些細節,會讓雕像活起來。」用藝術敲開偏鄉孩子心門「藝術創作,就像拳擊一樣,要有毅力,要有目標。」為了讓民眾親近藝術,王英信投入藝文活動推廣,為偏鄉孩子種下美的種子,他常親自導覽、解說,讓孩子們觸碰到藝術。「藝術不是高高在上,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的雕像不只打動人心,也敲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美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