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上學兒童門診 傳一號難求

隨著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北京兒童醫院開設的「拒絕上學門診」成為熱門話題,在短短10個月內接診近萬人次,甚至一號難求。分析認為,孩子拒學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心理、家庭與社會問題,家長應避免以強硬手段逼迫孩子返回校園。
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兒童醫院是中國最早一批開設兒童心理門診的三甲(三級甲等)醫院,2024年6月,醫院從原來兒童心身醫學科的基礎上,單獨分出了一個「拒絕上學門診」。專門針對拒學兒童提供心理評估與干預方案。門診開設10個月,接診近一萬人次,甚至一號難求。
《新京報》4月13日報導,「拒絕上學門診」的走紅,既是社會越來越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體現,也應成為家長們「覺醒」的契機。「拒絕上學門診」的價值不僅在於診斷,更在於提供系統方案:心理治療化解情緒障礙、家庭輔導改善溝通模式、學校介入調整教育方式。家長主動尋求專業幫助,才能盡早找到最佳切入點,讓孩子早日重返校園。
文章說,學生拒絕上學的原因多樣。「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的背後,是萬千家庭在孩子拒學困境中的焦慮與迷茫。當越來越多的孩子用「不去學校」作為內心痛苦的吶喊,家長首先需要放下「逼孩子返校」的執念。
一旦孩子拒絕上學,家長們常常認為「不上學就沒出路」,軟硬兼施甚至動用體罰逼迫其返校。而這種「急功近利」的粗暴干預恰恰踩中了兒童心理的「雷區」——青少年大腦的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高壓環境會觸發杏仁核的反應,導致情緒崩潰或行為退縮,使拒學問題惡化,甚至埋下成年後心理疾病的隱患。
《三聯生活周刊》去年10月報導,殘酷的現實——18歲以下的青少年包括兒童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正在上升。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曾指出,中國6至16歲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總患病率為17.5%,高於成人各類精神疾病16.6%的終生患病率。每一個「拒絕上學」的掛號單背後,都是一段淚水與無助織成的故事。
在北京開設「拒絕上學」門診之前,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開設有「學習困難」、「拒絕上學」類門診。
《新京報》的報導表示,教育的本質是守護成長,而非「逼上軌道」。拒學現象的高頻率的發生,反映出當代教育生態的深層問題:過度競爭讓孩子淪為「學習機器」,情感支持的缺失讓校園成為「壓力場」,家庭溝通的錯位讓孩子關閉心門;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關注過孩子們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