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好房標準 或掀新一輪停工潮

學者表示,中共新推的規定表面上是「改善住房品質」,但本質上是一場政策導向與資源配置的戰略調控。示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學者表示,中共新推的規定表面上是「改善住房品質」,但本質上是一場政策導向與資源配置的戰略調控。示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

中國經濟下行、房地產持續低迷之際,中共官方拋出一個強制執行的《住宅項目規範》,包括要求新建住宅層高至少3公尺,4層及以上的住宅需裝電梯等。網路上質疑聲一片,有人指二手房業主要哭了。專家揭官方4個深層意圖,並指新規將令房地產行業陷入新一輪震盪與停工潮,城市空間階級化加速,進一步加重地方債務負擔。

 在今年3月全國兩會上的中共政府工作報告中,曾首次提及「好房子」,並強調推動房市「止跌回穩」等。中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當時在記者會說明,該部近期在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修訂住宅項目規範。

★相關閱讀:

中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3月31日發布號稱「國家標準」的《住宅項目規範》(簡稱《規範》),其中主要標準是:一、新建住宅層高不低於3公尺,原來是2.8公尺。二、4層及以上住宅設置電梯。三、提高牆體和樓板隔音性能。四、提高戶門、衛生間(廁所)門的通行淨寬。五、提高陽台等臨空處欄杆高度等。

 該《規範》將於5月1日起施行,官方明確,《規範》為強制性工程建設規範,全部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多家官媒稱這是「好房子」的國家標準。

 大多數網友表示質疑:「那以前的房子怎麼辦?」、「得,二手房更賣不出去了。」、「千方百計騙人買房。」、「好房子新規頒布之後,大家可能也不買二手房了,等著買按照好房子標準建造的新建案不香嗎?那大部分二手房業主可能要哭了。」

 北京知識分子老張對《大紀元》記者說,這種新規定顯然會增加開發商的成本,但成本必然轉嫁到買房的民眾頭上。老張認為,4層樓以上設電梯以及層高,官方可以做倡導而不是硬性規定,具體應由開發商根據市場來選擇,「我不知道住建部搞這種規定,是否經過調研,是否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符合中國民眾的客觀需求。」

 專家:改善住房品質只是幌子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這個規定表面上說是「改善住房品質」,但本質上是一場政策導向與資源配置的戰略調控,至少有4個深層意圖:

 第一是區隔市場、淘汰小開發商,進行行業洗牌:中共希望利用新標準提高門檻,讓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的小開發商自然退出市場,只保留「央企系+地方國企系」開發主力;其中「層高3米(公尺)、電梯必備」,對於成本控制極端精細的三四線小建案來說是致命打擊。北京中央希望把未來城市住宅的供應權掌握在其認為可信賴的大國企手中。

 第二是引導需求轉向城市核心區域與保障房體系:新標準一出,大批三四線城市的開發用地或過往低標準小戶型房屋將難以出售,正好將需求「驅趕」回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或官方主導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內。

 第三,這屬於政策話語反轉:由「保交樓」轉向「保品質」,是官方主動重構信心敘事。因為中國房市正在遭遇系統性信任崩盤。這項政策提供一種「虛假希望」:「你看!我們不是光保交樓,還在提升居住品質呢!」

 黃大衛說,中共新規的意義並不在「真正提高住房品質」,而在於製造治理幻象與輿論轉移;但制度標準高,不代表執行有保障,在中共體制下,「有法可依」不等於「有法必依」。他質疑,現在官方說「電梯必備、層高3米(公尺)」,但品質是否如實交付?他認為官方的第四個意圖,就是中央再次收回過去由各地建設部門審批的建築標準與開發節奏權力,把住宅審批話語權統一交給中央系統(住建部)和中央技術規範委員會。

 分析:新規有三重負面影響

 黃大衛分析,這套國家標準,短期會使房地產行業陷入新一輪震盪與停工潮,大量舊規劃項目報廢或需重審,導致建設放緩,交屋延遲更多。房企必須追加成本,但銷售難以提升,企業債務壓力進一步惡化;「中期影響是城市空間階級化加速。因為高標準會變相擠壓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可得性,導致貧富空間進一步分化。很多農民工、老百姓買得起的房因為新標準取消了。」他表示,長期來看,地方政府可能會為符合新標準而投入更多基建預算、提供更多土地補貼給國企房企,這實際會掏空地方財政、加重地方債務負擔。

 黃大衛強調,豆腐渣工程與監理腐敗才是真正根源,「問題不是標準高不高,而是誰來監理?誰能讓開發商不偷工減料?若沒有民間監察與新聞自由,再高的層高也無法填補良心的缺口。」◇

延伸閱讀
中國難甩通縮 掀「極限低消費」
2025年03月26日 | 12天前
馬斯克盼美歐間貿易「零關稅」
2025年04月06日 | 1天前
傳中共擱置TikTok交易
2025年04月06日 | 1天前
中國民眾投訴電信商亂扣費
2025年04月06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