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配演示低配縮水 中國車企被指雙標

「全場景智駕」、「零接管」、「比人類更安全」等,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標準宣傳話術。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往往令人瞠目結舌。
近日,一輛小米SU7在安徽銅陵德上高速撞上護欄後起火燃燒。外界關注事故車所搭載的電池來源,小米、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三家公司各有說詞。
★相關閱讀: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曾在社群平台分享防彈塗層技術,他從小米工廠6樓扔下一個塗有「防彈塗層」的西瓜完好無損。雷軍稱,這種塗層用於小米SU7 Ultra電池包底部,可保護電芯不受撞擊破壞。不過該塗層並未使用在SU7標準版上。
資本吹捧智駕神話 誤導市場
鳳凰網評論文章稱,目前市面所有的「智駕神話」,都像是資本市場的海市蜃樓,吹功能時像賈伯斯(蘋果創辦人),談責任時像賈躍亭(樂視創辦人,知名爛尾創業代表)。更令人擔憂的是,「高配演示、低配縮水」的宣傳誤導,已成為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
2022年小鵬G9發布時,強調全場景智駕,但低配車型連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車道級導航等基礎安全功能都未配備。華為、小鵬與蔚來高層紛紛吹捧旗下車款可「邊開車邊開會、吃飯」,目前市場上多數車型僅達L2水平,仍屬駕駛輔助範疇。
2024年3月,小米在SU7發表會上強調AEB Pro與NOA導航輔助功能,並列出「施工避讓」作為安全亮點。然而3月29日,三名女大學生駕駛SU7進入施工路段後撞擊障礙物喪生,該功能未能發揮作用。事故發生後,小米首次承認,AEB無法識別錐桶(三角錐)、水馬(充水式護欄)等障礙物。雷軍在2024年北京車展結束後表示,自己「很絕望」,他批評中國車企盲目內捲(惡性競爭)全靠「蒙」。
車企設置免責條款規避責任
汽車專家房力耕指出:目前所謂的智駕仍屬「駕駛輔助」技術,車企卻將L2輔助駕駛包裝成「解放雙手」,這是對消費者的嚴重誤導。
車企一方面用誇大宣傳,另一方面卻在用戶手冊中設置重重免責條款,諸如「駕駛員需全程監控」等。這種雙標做法,難怪引發網友吐槽:出了事就是輔助駕駛,沒出事就是智能駕駛,車企的免責條款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早在2022年便直言:「現在所謂自動駕駛,就是被資本裹挾的。我認為發展到最後,頂多做到高級輔助駕駛,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