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黃金供應增加會導致景氣循環嗎?

⊙Frank Shostak

根據奧地利經濟學派提出的奧地利商業循環理論(Austrian Business Cycle Theory,簡稱ABCT,又譯奧地利景氣循環理論),中央銀行透過擴張性貨幣政策,人為增加貨幣供應量會降低市場利率,這反過來又導致市場利率偏離由市場決定的自然利率。因此,這個現象導致了經濟景氣循環。

基於這一點,在金本位制度下,即貨幣就是黃金的情況下,假設沒有中央銀行,黃金供應的增加也會導致市場利率降低。這將導致市場利率偏離之前的利率。因此,這也將引發景氣循環。這意味著,即使沒有中央銀行,在金本位制度之下,仍然可能會出現景氣循環。

黃金供應的增加 是否會引發景氣循環?

依照美國經濟學家墨菲(Robert Murphy)在題為〈不可小看的爭議:部分準備制自由銀行業的理論和歷史〉(More Than Quibbles: Problems with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Fractional Reserve Free Banking, 2019)這篇文章中的説法:「當新創造(或開採)的貨幣量進入貸款市場並扭曲利率時,經濟中的其他價格還來不及調整,就會出現不可持續的繁榮。原則上,即使是在商品貨幣和銀行有100%準備金的情況下,這個過程亦會發生。」

請特別注意,根據墨菲的觀點,黃金供應增加也可能引發景氣循環。不過,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認為,在實踐中,這種理論的可能性影響微乎其微。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羅斯巴德(Murray Rothbard)並不認同墨菲的觀點。他認為,黃金供應量的增加不可能引發經濟景氣的循環。在他看來,景氣循環背後的關鍵原因是中央銀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所帶來的侵吞行為,它「憑空」(out of "thin air")啟動了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羅斯巴德在其代表作《人、經濟與國家》(Man, Economy, and State, 2001)中認為:「在這部著作中,通貨膨脹的定義明確不包括貨幣存量的增加。雖然這些增加具有提高商品價格等類似的效果,然而它們在其他效果上也有很大不同:(a) 單純的貨幣增加並不構成對自由市場的干預,不會懲罰一個群體而補貼另一個群體;(b) 它們不會導致景氣循環的歷程。」

根據這個推理,啟動景氣循環的獨特因素是人為的,即膨脹性貨幣供給的增加。這種貨幣的增加造成了「以無換有」,即財富從財富創造者轉移到非財富創造者及其事務中去。中央銀行的擴張性政策使財富創造者陷入貧困,而使新創造的貨幣和信貸的第一擁有者富裕起來。因此,在羅斯巴德看來,景氣循環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中央銀行的擴張性政策啟動了侵占行為。

造成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中央銀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為這種信貸提供了便利。這種擴張性貨幣政策產生了虛假的經濟繁榮,即經濟膨脹。當有限的儲蓄受到虛假經濟繁榮的壓力時,銀行開始累積不良資產。因此,銀行必然會放慢人為信貸擴張的速度。在物價上漲的壓力下,中央銀行通常也會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依賴人為寬鬆貨幣政策的不良投資和企業,無法在貨幣緊縮中生存。經濟蕭條由此而產生。

正是這種欺詐行為透過通膨增加貨幣供應量,啟動了經濟景氣循環。這種人為的貨幣和信貸擴張也是物價上漲的原因。

收據、法定貨幣等紙幣 才會導致景氣循環

礦工之所以開採黃金,是因為黃金有市場。黃金有助於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從這個意義上說,黃金是財富的一部分。

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原本用於製作珠寶的黃金在作為交換媒介方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各國開始賦予黃金比以前更大的交換價值。因此,黃金供應量的增加相當於財富的增加,這與通貨膨脹的內在人為性質不同。當黃金生產者用黃金換取商品時,他們是在以物易物。他們是在用財富交換財富。在一個經濟社會中,新的黃金需要生產/交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沒有黃金支持而作為交換媒介的「收據」。這些收據在發行時並沒有存放相應的黃金作為準備。這些收據產生的結果與假鈔相同,然而規模卻大得多。這就為增加消費創造了條件,卻無助於生產或儲蓄。缺乏擔保的法定貨幣啟動了「以無物(nothing)換有物(something)」的過程,這反過來又扭曲了價格結構和生產結構,並導致經濟景氣循環往復。

一旦這些憑證被用於交換財貨和勞務,這也為普遍的侵占行為埋下了伏筆。透過增加購買和投資的信號,這就造成了人為的經濟繁榮。一旦這個過程減緩或完全停止,就會阻止財富流向因通貨膨脹而出現的各種活動。因此,這些活動就會受到壓力,從而導致經濟蕭條。如果沒有貨幣和信貸的膨脹把財富轉移到這些活動中,這些經濟活動就會陷入困境。沒有寬鬆的貨幣,這些活動就無法生存,也就無法以目前的速度繼續下去。

相比之下,在黃金供應增加的情況下,並不存在欺詐行為。黃金供應者的金礦規模不斷擴大,使所需求商品的產量增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並不存在「以無物換有物」的現象。黃金生產者可以用黃金,交換經由市場生產的、他們需要的其他商品。他們並沒有製造空頭貨幣,沒有以欺詐手段將財富轉移到自己手中。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金本位制度如果不被濫用,就不會助長景氣循環。金本位制度與侵占無關。

儘管如此,通膨導致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和黃金供應量增加,會引起價格關係的變化,並可能導致市場利率的變化;但是,黃金的增加並不會引發景氣循環。從本質上講,景氣循環是經由人為增加貨幣供應量而產生的。

如果利率變化是由於黃金供應量的增加,也就是財富的增加,那麼就不會出現景氣循環。然而,坎蒂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見文末譯註)將會產生。黃金供應的增加會導致價格和市場利率的變化,這很可能會引起經濟活動的波動。然而,景氣循環與自由市場波動無關,而是與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有關。

經濟景氣的循環是由侵占行為產生的。這種循環是指財富從真正的財富創造者手中轉移到新創造的人造貨幣持有者手中。在自由市場經濟中,變化是持續不斷的,沒有穩定可言,但這並不等同於貨幣干預主義(monetary interventionism)所造成的混亂。

結語

景氣循環出現的關鍵在於膨脹性的貨幣供應。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引發「以無物換有物」,即價格關係的變化、財富的轉移和資本結構的扭曲等。

黃金供應量的增加則不同。黃金供應量的增加是財富和生產供應量的增加。這種增加不會導致「以無物換有物」。

與不創造財富和不健全的活動相反,真正創造財富的活動可以支持自己,而不需要貨幣和信貸的通貨膨脹擴張來將財富轉移到自己身上。人為的增加貨幣供應量,而不是增加黃金供應量,才會帶來景氣循環的威脅。(全文完,小標為編輯所加,信宇編譯)

譯註:法裔愛爾蘭經濟學家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1680-1734年)是首先認識到貨幣量增加時,不同商品及資產的漲價程度不盡相同的經濟學家。以他命名的「坎蒂隆效應」是指貨幣量的變化會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它取決於貨幣介入經濟的方式,及誰是新增貨幣的持有者。

——作者肖斯塔克(Frank Shostak)博士是美國米塞斯研究所(Mises Institute)的通訊學者。他創立的諮詢公司針對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提供深入評估和報告。

原文「Could an Increase in the Supply of Gold Cause a Boom-Bust Cycle?」發表於米塞斯研究所網站Mises.org,英文《大紀元時報》轉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美股崩跌意料中 川普信心喊話
2025年04月04日 | 17小時前
美國不買貨 中國會崩潰
2025年04月04日 | 16小時前
尹錫悅遭彈劾下台 韓國60天內補選總統
2025年04月04日 | 16小時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