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勝文用生命之重 成就漆器之輕

臺灣60年代因外銷需求,漆工業在中部盛極一時,如今凋零慘澹,漆器恐怕已變成急需保護的傳統技藝?漆藝師廖勝文坦言,在臺灣做漆器很難生存,但還是抱持樂觀希望。他認為,漆工藝需要教育、推廣、行銷,將整體拉抬上來。
漆藝最遠可追溯5千~7千年前中國,浙江河姆渡文物已見土胎漆碗。漢唐時期漆器工藝傳入日本發揚光大。漆器在臺灣也有4百年歷史,明清先民來臺帶來漆器皿,直到1百年前日本人在苗栗種漆樹、開設漆製所,開啟本地製漆篇章。
「當時的漆器主要外銷日本,我的老師陳火慶年輕時在日本人開的漆器製造所當學徒,後成為臺灣漆藝大師。」廖勝文說,漆器鼎盛期,培育出許多優秀藝師,但隨著日本人離去,加上塑膠用品與化學漆問世,臺灣漆器的光采逐漸褪色。
為了漆藝技術傳承,1996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辦首屆「漆藝師陳火慶技藝傳習班」,招募10名學生,廖勝文是其一。「當時我36歲、已結婚,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相較其他年輕同學深造、學術或進公部門服務,陳火慶告訴他,「你要顧家庭,就認真的做吧!」沒想到一做就29年。
廖勝文原本在哥哥的鞋廠工作,因肌肉拉傷,靜養期間報名傳習班,接觸後發現,他蠻適合做漆。廖勝文解釋,他不怕漆「咬」。漆酚會引發過敏反應,他的症狀輕微,也能適應與它和平共處。
「美工科畢業,喜歡藝術,加上天生手巧,例如:漆擦到光滑無瑕,蒔繪線條又細又長,這些技巧都沒問題。」廖勝文認同生漆價值。漆器既是生活也是藝術,他用生漆,環保無害,這是生漆工藝存在最大價值!
漆器是將漆液(塗料)附著到木、陶瓷、金屬等胎體上,透過反覆塗布、彩繪、雕刻、黏嵌等技法,創造出兼具美麗外觀與保護功能的作品。漆器塗料最早使用「生漆」。
生漆相當珍貴,割漆過程很費工,漆農凌晨上山,用刀在漆樹劃兩撇,插上貝殼接汁液,天亮前再刮集到桶裡。一名割漆工一晚約割300株,僅能收一公斤漆。「日本生漆一公斤約兩萬臺幣,民國85年生漆一公斤大概550元,現在中國大陸的漆已漲到1,900元(臺幣)。」
「生漆是亞洲國家才有的」,廖勝文表示,臺灣溫溼適合種漆,但市場小、人工貴,目前生漆主要從中國大陸購買,越南也有少量進口。
雖然漆器多已使用更易乾、更多色、更便宜、好操作的化學漆,或混合兩種特質的植物漆(腰果漆)。生漆抗酸鹼、防水、防黴、耐高溫(250度)、成品無毒等,廖勝文堅持使用天然生漆。「生漆最環保了!取之自然,回歸自然,對環境友善、對人體無害,為何不用?」
生漆與化學塗料漆器用肉眼很難分辨。就物理性質差異:化學漆遇火會出現燒痕龜裂,還會產生有毒氣體,而天然漆燒到不會釋放毒物。化學漆品不可用酸鹼溶劑擦拭,天然漆則耐酸鹼,百年不壞。
日本明確標示化學塗料與生漆,且對食器有嚴格規範,區隔化學漆器與生漆,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分出工匠與藝師層級。至於臺灣,「不管做生意考慮市場,那都沒關係!」,但「我有我的堅持!我都用生漆,因為它夠好、好的東西,如果你認識了解後,自然會想選好的。」
「脫胎漆器」(夾紵漆器)指無內胎,僅靠漆層和紗布結合體來成型,類似脫模,也可說是最早翻模技術,相傳最早漢代就有脫胎技法。早期佛像多為脫胎造像,是為了迎神、遶境方便,因質輕便於攜運。
現存世最早夾紵佛像(隋代)收於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日本的鑒真乾漆夾紵像則是日本國寶。臺灣方面,中台禪寺十八羅漢像亦是脫胎夾紵漆器的經典代表。
脫胎漆器外觀可以光亮如鏡、也能鋼鐵般粗獷,重量卻輕如鴻毛。「脫胎優點是輕,曾有人跟我說,臺灣收藏家年紀大了。以前他們收銅雕,現在搬不動,如有這樣輕的藝品也很不錯。」廖勝文幽默的說。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真功夫
漆器無胎結構耐用嗎?廖勝文表示,「這是技術,以前老師在我做完成品後,會來摸一摸表面是否光滑、塗層有沒有順?還要用食指彈彈看扎不扎實、漆每一層有沒有貼合?這是判斷一個漆器好不好的『眉角』」。
「我的東西絕對可以用!」他隨手從私人展室「拎」起一只20公分高的脫胎梅瓶,「這臺梅瓶八緣(八層布),真的可裝滿水,不被水壓撐破。」
不只漆器,他連漆畫也能「脫胎」。漆畫與油畫相反,疊色反著做,再一層一層磨掉局部,突顯肌理紋路,完工後洗掉底胎,原本底層變外層(畫作正面),一開始要構思好圖案與疊色邏輯,由此看出藝術家的用色、構圖、技術功力。
20多年來,廖勝文實驗各種材質與技法,累積純熟技術與經驗,結合當代科技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印記的臺灣漆藝里程盃。「我希望後代人回看,它可以代表我們這個年代,是當今追求的,因為要跟古人比不可能,所以它要具現代意義。」漆藝會消失?到底有無未來?
民國50、60年,豐原曾是漆藝重鎮,造就許多漆人才,民國60、70年代,臺灣漆器外銷日本黃金時期,創造出「蓬萊塗」漆器,外觀繪有原住民、香蕉等臺灣意象。
時至今日,當漆器逐漸退出常民生活,臺灣漆藝師也從勞動工業,轉成藝術市場。漆藝該走向文化記憶,還是再創產業輝煌?此時年輕人學漆能賺錢嗎?
「以前一技之長可餬口,過去漆藝融入生活,聽前輩說,光漆神桌,案子就接不完。」廖勝文說,現在時代不同了,需求面已不在。
據國家記憶庫記載,臺灣漆藝師不及百人,漆藝會消失嗎?廖勝文樂觀回答,「不會!工藝讓更多人了解,就會得到延續」,身為頂級工藝協會理事長,他致力於讓更多人認識漆藝、理解漆器價值。
廖勝文願將豐沛經驗分享給臺灣新世代,「希望有興趣的,不用像我這樣繞20多年,整個漆工藝才會有機會。」
漆工藝需國家力量的支持保護,「要教育(技術傳承)、推廣(生活使用)、行銷(藝術價值),將整體拉抬上來。」他坦言,在臺灣做漆器真的很難生存,但還是抱持樂觀希望,需要時間來扭轉觀念。
工藝要創造「儀式感、氛圍感、體驗感」,不僅是博物館看作品,「傳習藝生概念從我們那年代開始,可惜沒延續下去,當時希望建立一個創作園區,國外人來可看到『活的』工藝,有人在裡面生活、創作。」
「我覺得文化要長遠、政策要延續,有計畫培育年輕人,讓他進駐有點薪水,獨立後就自立門戶,不是永遠政府養,但弱勢真的很缺資源」,廖勝文語重心長說。
1962年,臺中大甲出生;1996年,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計畫傳習結業;2016年臺中市登錄為「漆工藝-夾紵漆器」保存者。擔任過臺灣精品工藝協會理事長一職。
曾獲聘宜蘭傳藝中心、豐原漆藝館擔任研習教師,並從事教學與演講推廣。數10年來參加美展、設計展、工藝展、國內外多次聯展與個展,包括2000年總統府藝廊-龍年特展、2009年與設計師廖柏晴合作漂流木漆器櫃;2010年米蘭國際家具展,與周育潤合作蘋果造型漆器凳子。
2019年「樹語」廖勝文漆藝創作展,沉寂3年,近期將推出茶壺脫胎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