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國力、抗衡中共 川普戰略革命性轉向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才2個多月,國際局勢就出現全面翻轉。國防學者分析,川普的戰略轉向是革命性的,重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並持續向印太區域友盟,傳遞將領導抗衡中共脅迫的立場。對台灣而言,應持續加大對美投資、增加軍事及能源採購,才能讓台美雙邊可在實質利益基礎上更為緊密合作。
川普3月5日發表再度上任後的首次國會演說,細數上任6週以來簽署100項行政命令、採取400多項行政措施及紀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計畫等施政成果。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柏州表示,川普2.0的外交路線已成為各方關注焦點,雖然尚未公布新版國安戰略,但從川普近期國安官員的言行,已能初步描繪其可能的戰略思維。
川普2.0三大戰略思維
首先是「高築牆、廣積糧」。林柏州說,川普將重建美國綜合國力,重點在於復甦經濟、內政議題,除運用關稅手段意圖爭取公平貿易、扭轉外貿逆差,還起用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力行縮減聯邦開支、裁併數個聯邦機構、凍結對外援助。
他表示,川普也主張應重整軍備、鞏固嚇阻力量。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2月赴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演說即脫口表示,大家可以高談價值,但不能用價值打仗,「硬實力無可取代」;他認為烏克蘭戰爭,突顯國防產業跟不上中共、俄羅斯等競爭對手的腳步,不足以建構具嚇阻性的軍事力量,有必要重振大西洋兩岸的軍工產業基礎、加速投資新興科技能力。
戰略之二:避免備多力分
第二是避免「備多力分」。林柏州表示,印太地區是戰略競爭主要舞台、也是美國戰略重心。國防部政策次長提名人柯伯吉(Elbridge Colby)在參議院軍委會人事聽證會上提到,美國的核心利益在於阻止中共取得區域霸權,顯示川普政府建軍目標仍是「實力實現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
至於歐洲議題,林柏州研判,美國不會拋棄歐洲,但歐洲應承擔保衛歐陸的主要責任。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4日提出總計達8千億元(歐元,下同;約新台幣27.7兆元)的〈歐洲再武裝計畫〉(ReArm Europe Plan),包含4年內6,500億元預算及1,500億元貸款的防衛資金,並將烏克蘭打造成「鋼鐵刺蝟」(steel porcupine),讓潛在侵略者難以消化。
另外,對於美國表態希望購買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將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更名美國灣(Gulf of America)等。林柏州分析,大因素在於周邊區域正受到中共「一帶一路」倡議、軍事足跡等戰略擴張所帶來的經濟、政治與安全隱患,回歸一個世紀前的外交傳統反映川普認定美國須確保周邊區域穩定,如此才是專注應對中共挑戰的基礎。
戰略之三:要盟友負擔更多責任
第三,美國仍重視同盟合作,但要求友盟夥伴應負擔更多責任。林柏州說,川普政府的對外路線尚不致於走向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但必定改變前美國總統拜登式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路線,在歐陸與印太分別採取不同的角色與資源投注,但都同步施壓不同區域盟國及夥伴國增加國防預算。
林柏州說,川普帶出的戰略轉向是革命性的,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轉向是從中東反恐到亞洲,川普的轉向則是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目前美國當務之急將是蒙受潛在貿易戰、「棄歐轉亞」等多種變數及質疑聲下,持續向印太區域友盟傳遞強烈訊息及展現堅決實力,表明領導抗衡中共脅迫的立場。
他表示,中共也持續加大軍費支出,美國軍事存在對區域軍力平衡不可或缺,但同時又保持對歐洲事務的適度參與。對台灣而言,應持續加大對美投資、增加軍事及能源採購,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在應對共同安全挑戰的合作,才能讓台美雙邊可在實質利益基礎上更為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