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攜手AMD開發瓩級散熱技術 提升高階晶片效能

隨著人工智慧(AI)運算能力不斷提升,使全球重新思考能源布局。經濟部18日表示,為確保新一代高功率AI晶片能維持最佳效能,由經濟部補助工研院所開發的「雙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已成功在晶片大廠超微(AMD)場域驗證,有效提升晶片散熱能力最高達50%。
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全球資料中心2026年用電量將超過1‚000太瓦,相當於日本一整年的用電需求,其中運算與散熱用電各占40%。
為因應高能耗挑戰,經濟部鼓勵企業投入前瞻技術開發,並透過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畫,補助工研院研發雙相浸沒式冷卻技術,突破業界單相浸沒式冷卻1‚000W散熱上限的技術瓶頸,提供1‚500W以上的散熱能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出,該技術透過水氣蒸發與冷凝機制,搭配微米級結構設計,使高功率晶片的熱能迅速轉移並冷卻,大幅提升運算穩定性與能效。AMD因應趨勢,將推出新一代高功率AI晶片,為確保其高速運算維持最佳效能,冷卻技術也在AMD場域進行驗證,加速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與推理,推升整體算力表現。
產業技術司表示,經濟部積極推動台灣產業升級,協助工研院攜手其陽科技、一詮精密、廣運、復盛精密、訊凱國際、技嘉科技等國內企業,共同打造台灣AI伺服器散熱供應鏈生態系。若全球資料中心採用此散熱技術,每年預估可節省超過1000億度電,相當於臺灣一年家庭用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