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撤離中國 專家:大勢所趨

中國內外環境惡化。中國去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創下歷史最大跌幅。示意圖。(Nicolas Asfouri/AFP)
中國內外環境惡化。中國去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創下歷史最大跌幅。示意圖。(Nicolas Asfouri/AFP)

【記者寧海鐘、易如/報導】

中國去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7.1%,創下歷史最大跌幅,對此,中共官媒否認有外資大撤離的現實,還拋出所謂的「穩外資」文件。專家直指中共不同部門有關外資的數據自相衝突,並有造假之嫌。

中國外資流入模式 官媒辯稱:正在調整

中共商務部上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達5萬9,080家,同比(較前一年)增長9.9%;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卻僅為8,262.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大跌27.1%。這一跌幅創下歷史新高。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2月10日在頭版刊登〈外資有沒有大規模撤離中國?〉一文,強調中國外資流入模式正在調整,「傳統商業模式在中國行不通了,快速反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企業才能獲得成功」。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出現歷史上最大的跌幅,這難以完全歸因於所謂的階段性變化。雖然外資轉向高附加值產業的趨勢確實存在,但外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北京面對的外部環境惡化和國內政策的不確定性,再加上由於外資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提高,中國稅收政策的變化、地緣政治的風險等等,使大部分企業選擇撤離。他認為官媒文章更多是一種避重就輕的辯解,試圖淡化外資信心下降的事實。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的市場確實在這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資現在不可能再像過去那麼賺錢了。但是這不是目前外資撤離的主要原因。主要因為中國現在經濟情況非常的糟糕,當局還搞「國進民退」,中共以國家安全名義對外資的打壓、經商環境的惡化,造成外資從中國撤離。

外資數據矛盾 專家:中共或造假

中共《人民日報》前述文章還引用了一個網民的問題:為何實際使用的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7.1%,而同時新成立的外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9.9%?官媒的解釋是,因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中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對於引資規模下降,該官媒文章籠統說,2021年中國曾連續3年引資規模超1兆元,集中釋放了投資需求,到2024年有所收縮也在正常範圍內,而長期看,全球跨國投資呈現出服務化、輕資產化趨勢,所以利用外資規模與新設企業數量之間也會出現階段性反差。

黃大衛認為,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新設立的外資企業數量增長9.9%,但實質使用外資的幅度下降27.1%,這兩個數據確實存在矛盾。原因可能是空殼企業以及假外資的增加,部分所謂的外資企業可能只是一些港澳台甚至內資企業,偽裝成外資以享受優惠政策。他舉例說,中國業界有「內保外貸」模式,即拿國內的東西進行擔保,向外資銀行貸款。這種行為其實是虛增了外資企業的數量,但實際上到位的資金可能很低。

黃大衛表示,數據矛盾的第二個原因,是新增設立的企業可能只是中小微企業,或者是之前統戰的台商在中國設立的幫扶企業。這些企業資金需求比較低,或者是服務性企業比較多,可能輕資產或投資比較少,所以在外資報表方面反映出來的外資貢獻度很低。甚至一些部分新設的企業可能就是書面存在,是空殼公司,就是為了拿政府的補助和統戰費用。

再者,實際投資減少還有一個結構性原因,即大型的外資企業,例如一些跨國製造業巨頭,對中國市場投資不斷減少,中小型的服務性企業在增多。製造業的外資撤離,會大幅度減少整個外資利用的金額。此外,大型的外資企業都是來自於歐洲、美國或日本、韓國,這些外資受地緣政治影響,撤離速度可能比較快,撤離的比例比較高。而像東南亞等地可能一些小的資金進來,成立了新的公司。

最後就是統計方面可能對數據進行了修改和美化。黃大衛說,中國的統計數據更傾向於政治需要,要粉飾社會制度優越性,往往會淡化,甚至是非常忌諱負面信號,所以有可能存在統計上的修改和美化,「總而言之,結論性的問題,新增企業數量增長與外資金額下降並不自相矛盾,背後的可能原因,除了統計失真之外,更多是新增設立的公司質量下降,真正的大資金方可能撤離,小資金方進來。」他說。

就官媒所稱的,現在進入中國的跨國投資呈現出服務化、輕資產化趨勢,因而外企數量增加了,但是流入的資金減少了,王赫對《大紀元》表示值得懷疑,「我們就拿歐洲來說,歐盟在中國的投資主要就是靠幾個大企業來投資,它的中小型企業早就從中國撤離了,幾乎沒有投資了。」

王赫表示,如果按中共最新一次經濟普查數據來看,2018年末到2023年末的5年間,中國外資企業就業人數從2,824.2萬降至2,040.9萬,減少了783.3萬人,降幅27.7%。這五年外資僱用的人數大規模下降,其實跟外資撤離是相對應的。

中共國務院拋「穩外資」文件

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10日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會議指出,外資企業在吸納就業、穩定出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要拿出更多務實管用的舉措對外資企業「穩存量、擴增量」。

王赫表示,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當時中共提的是「六穩」,包括「穩外資、穩外貿」。現在把口號改成「穩存量、擴增量」,說明目前外資的流失非常嚴重,不僅是沒有增量,而且存量都在動搖。它現在要外資流入來救火。

黃大衛表示,北京官方一方面對外資撤離的狀況「闢謠」,一方面提出穩外資措施,反映出一種矛盾的心態。如果外資狀況非常良好,無需大規模推出穩外資行動,官方此舉實際上是承認外資環境不斷惡化。◇

延伸閱讀
白宮:效率部已省下34億美元
2025年02月12日 | 1天前
中國結婚率創45年新低
2025年02月12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