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妙聯聯婚 九歲小神童譜佳話

正月十五元宵張燈,伴隨著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讓後人津津樂道,亦步亦趨,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深厚、雅緻的節俗。元宵妙聯曾經「作媒」為北宋王安石娶得如意美眷,為元宵節俗旁添一則雋永的佳話,而這樣的美事不只這一則,後繼有人,清朝九歲小才子妙聯聯美眷,佳話成雙。
元宵妙聯擇婿 王安石雙喜臨門北宋仁宗慶歷年間,年方二十的王安石飽學詩書,胸懷壯志,從家鄉撫州臨川赴京趕考。傳說元宵之夜,王安石途經江寧馬家鎮。鎮上元宵燈市輝煌,人潮如織,而在一大戶人家門前更是聚集無數人,個個都是青年才俊的模樣。王安石趨前一瞧,見門口有半聯云:
「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原來,這是這戶大富人家的才女千金擇婿所出的上聯。才思敏捷的王安石一時也未能即刻對出,將聯語牢記於心,帶著一絲惋惜離去。
至京會試時,王安石文采斐然,第一個繳卷。主考官歐陽修見了王安石,見他英俊不凡,寒暄之際,就隨手一指廳外隨風飄動的飛虎旗,道:
「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知道主考官出聯試自己,脫口而出:「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歐陽修聞言,非常讚賞他才思敏捷。王安石心中有愧,暗想「馬家鎮才女真吾賢內助也」,遂決意趕回馬家鎮一看徵婚究竟。
別後三月,那戶人家府門前仍然懸掛著燈籠,下聯未對,王安石大喜,振筆直書:「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員外一見,驚喜不已,將其對聯送入內堂。家中才女觀之,見到下聯對仗工整,筆力遒勁,心生仰慕。王安石立即被請入堂中,他氣宇軒昂,朗朗話聲展露滿腹經綸,才女隔簾觀看,不禁芳心相屬。員外喜笑顏開,欣然定下了親事。
不久,王安石高中進士捷報也傳來了,兩家皆大歡喜。這則王安石巧聯締良緣的故事流傳很廣,可是不見出處。下面這一則元宵巧聯聯婚的佳話,在清朝著名官員、學者梁章鉅《楹聯叢話全編》中有記錄。
小神童妙對譜佳緣閔鶚元(字少儀,號峙庭,1720~1797年),是清朝浙江湖州歸安縣人,人們以其官銜敬稱閔中丞。閔峙庭九歲時,隨家人赴老姻親毛尚書府上作客。時逢元宵佳節,毛尚書設宴款待貴賓親朋,滿堂歡聲笑語,好不熱鬧。當夜月影未現,天色幽暗,主人便命家僕遍掛燈彩,燦若星河,又設「擊鼓傳花令」遊戲助興,擊鼓傳花,鼓停未傳花的人須飲酒,席間興致高昂。
毛尚書酒酣興起,信手出了一副上聯,要眾賓對下聯:「元宵不見月,點幾盞燈,為河山生色。」此即席之句,情景交融,意致清遠,一時滿座來客無人對出工整佳句。恰逢驚蟄時節,年僅九歲的閔鶚元微微一笑,沉著揚聲道:「驚蟄未聞雷,擊數聲鼓,代天地宣威。」話音剛落,滿座皆驚,毛尚書更是讚歎不已。他見此子年幼才高,氣度不凡,遂當場許以愛女,締結良緣。
乾隆十年(746年)時,閔鶚元二十六歲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布政使、巡撫。著有《閔氏金石文鈔》、《星軺學吟》、《南巡恭紀錄》等書。清朝大學者錢大昕有詠《閔峙庭中丞七十》詩二首,讚賞他心地光明,勁節凌霜,處事精鍊,七十歲古稀之齡「猶能敵萬夫」,乃是一「真儒」君子,其一詩吟:
開府東南渥澤敷,福星十載在三吳。
風裁峻潔凌霜柏,心地光明㷖乘珠。
處事無疑由定力,素風不改見眞儒。
七旬矍鑠今希有,精鍊猶能敵萬夫。
上元燈火映天際,傳花鼓聲震夜空,才華佳緣交織成美事,王安石後繼有人,古今聯通,為元宵佳節添加一筆詩韻風采,為過年後第一個十五夜增加喜樂的情味。
參考資料:《楹聯叢話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