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太少易出血 找到天然調節劑
當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不足時,病患出血風險將隨之增加。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人類血小板中的Disabled-2(Dab2)分子可調控血小板低下症病患的出血風險,具有開發為新的出血風險評估生物標誌與作為降低出血藥物標的之潛力,有望提供新的檢驗與治療方式。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曾慶平表示,血小板自100多年前首次在文獻中被描述為「血液中的灰塵 (dust of the blood)」以來,一直被認為在止血及血栓形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血小板低於正常範圍時,即是血小板低下,出血風險增加,嚴重甚至會危及生命。臨床上,出血危險程度評分(bleeding score)主要是基於病患的理學檢查或出血病史。這樣的評分模式仍有待發展其他輔助判斷方式,以達到精準檢驗與精準醫療的臨床目標。
研究團隊發現,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病患的血小板有較多的Dab2表現時,血栓素A2誘導血小板緻密顆粒釋放的反應就更顯著,且病患較少有嚴重出血。
另一方面,由於血小板無法培養,也無法直接對血小板做DNA轉殖,要探討基因的表現及其功能常需要從建立轉殖或基因剔除鼠開始。研究團隊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建立血小板表現人類Dab2蛋白的實驗小鼠。
研究證實,Dab2表現的實驗鼠在血小板低下的情況下,血管損傷造成出血的時間顯著縮短,也進一步確認Dab2蛋白可促進血栓素A2誘導血小板緻密顆粒的釋放,進而增強血小板活化及幫助血小板更有效的聚集在一起。
曾慶平指出,Dab2可說是人體內降低出血風險的天然調節劑,檢測Dab2在血小板中的表現量可作為血小板低下症患者出血風險的生物標誌,輔助評估病患出血的嚴重性。另外,血小板低下的原因相當多樣化,現有的治療方式無法緩解部分患者的病情。Dab2調控血小板活化的路徑可提供一個新藥開發的標的,有望提升現有病人照護與治療模式。
研究團隊在血小板領域深耕多年,這次研究成果為血小板低下症生物標誌及藥物開發拓展新的方向,具有多重意義,且獲得國際頂尖期刊肯定,已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