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詠嘆調】芳苑溼地的討海生活(1)
——陳銘坤先生(1965年次,芳苑村)
芳苑溼地位於彰化縣西南角,芳苑鄉行政所在地西邊的海域,與大城溼地形成一個長約15公里、寬約5公里的潮間帶。漲潮時,海水淹至堤岸;退潮時,則潮間帶裸露。形成一個特殊的景觀,是臺灣僅有的泥質地潮間帶。
其實芳苑溼地原來並非泥質地,在我小的時候約莫民國60年代,當時的芳苑溼地有一道南北走向的沙汕,從漢寶、王功迤邐到芳苑。這道沙汕將此地海域分成內海與外海,內海就是所謂的潮間帶,是居民養蚵的地方,也是竹筏泊船的所在地。
然而,自從民國75年築起永興海埔新生地後,芳苑溼地就形成一個突堤效應。而溼地南邊的濁水溪是含泥沙量很大的溪流,泥沙就漸漸堆積在這塊溼地上,使得原本沙質地形的潮間帶,逐漸造成泥沙淤積。尤其民國83年建造六輕煉油廠後,此地形成一個ㄩ型的溼地,濁水溪流下來的泥沙大量囤積此地,造成整個潮間帶都是泥濘,形成一個泥質地的芳苑溼地。
芳苑溼地 三大漁場
至於潮間帶的這條沙汕,也是逐年變化。我小時候,它還蠻高的,漲潮時,海水只淹到膝蓋深,所以當退潮一段時間後,海水無法從汕頂越過,於是就從沙汕內側退至海口,再湧出外海,以致沙汕內側就形成一條大海溝。而且沙汕越高,海溝愈深,現今的沙汕較矮,所以海溝也較淺。居民會在海溝旁搭蚵棚養蚵,因此會吸引許多魚類、蟹類前來覓食,加上有沙汕當作屏障,海溝內風浪較小,適合小型竹筏的捕撈作業,所以沙汕內的海溝是此地重要的漁場之一。
沙汕外面稱為外海,緊鄰沙汕的外海地區在地人稱為「湧腳」。「湧腳」是外海大浪打來的地方,在「湧腳」處經由大浪持續拍打攪滾,會形成凹凸不平的地形,在凹處則形成平緩的潮流,頗適合魚蝦的躲藏,所以是魚群聚集的處所,更是季節魚產卵的地方,所以是此地重要的漁場之二。
另外六輕煉油廠附近,也就是許厝寮外海,濁水溪的出海口。此處濁水溪的溪流帶來豐富的物質與木材,這些物質提供魚蝦食物的來源,而木材則形成魚類的藏身之所。因此在這個海域,時常可以捕抓到粗皮午與三牙等高級魚類,是此地重要的漁場之三。
芳苑這裡目前沒有大型漁船停泊,只有小型竹筏出海作業,所以此地的討海人根本無法到很遠的外海去抓魚,只能近海捕撈,大都到上述三處漁場捕魚。加上沒有漁港,竹筏通常只能停泊在潮間帶,出海時,要計算潮汐時間,逢退潮時分,就駕駛鐵牛車下到潮間帶,再換竹筏出海;等到漲潮時,也要算準時間,然後隨潮水進來潮間帶泊船,再換乘鐵牛車回家。整個過程既辛苦又危險,然而討海人樂天知命,既然靠海維生,就要接受這個現狀!
沒有漁港的出入海程序
像夏天如果颳起10級風,就會吹起風沙,很容易填滿溝內(指沙汕內的海溝,在地人稱為溝內);冬天的潮汐較大,反而會將溝內切割得更深;至於颱風來襲,大水瀰漫,不僅溝內的變化巨大,連鐵牛車出入的海路也會被浪潮拍打,致使損壞嚴重,往往需要重新整修,不然無法行走。
竹筏停泊的溝內,去年較深,所以退潮約3個小時才下海,停妥鐵牛車,走到竹筏處,潮水還有大腿深,正好發動船外機出海。後來因為風沙的吹掩,使得溝內被沙填滿,就變淺了,所以今年就要提早下海,否則潮水退去,竹筏擱淺,就無法出海了。
這裡沒有漁港,出海時間都要看「流水報表」,依退潮時間,再參考竹筏停泊的地形而定。以那天農曆廿九日而論,我們大概在退潮1、2個小時,也就是中午時分,就由阿坤駕駛鐵牛車下海。到潮間帶停妥鐵牛車,然後卸下綁在鐵牛車旁的浮板,將行動冰箱放置浮板上,我跟阿坤的大兒子坐在上面,由阿坤拖曳著前進,此時海水在他的腰際深,他說:「潮水這種深度下海,到竹筏停泊處,才能夠駕駛竹筏船外機。」
抵達竹筏停泊處,地勢較低窪,海水已到他的胸部,我們陸續上到竹筏,並將行動冰箱與浮板挪至竹筏上,阿坤說:「今天不出外海,只在溝內作業。」他大兒子發動船外機,緩緩移動船身,讓阿坤順利起錠(船錨的另一種稱呼),然後快速的往溝內的另一頭前進。
我們在溝內作業了幾個小時後,海水慢慢漲潮,通常要漲到鐵牛車停車處,才將漁獲放在保麗龍板上,拖曳過去。可是那還要等一個多鐘頭,阿坤為了讓我們早一點上岸回家,就獨自步行至停車處,駕駛鐵牛車過來。我則與他大兒子將竹筏駛至海溝邊緣泊船。只見他大兒子熟練的將竹筏的前錠固定,然後也拉一條錠固定在船尾,他大兒子說:「如此竹筏的飄移範圍才不至於過大,不然竹筏會相撞破損。」等到阿坤的鐵牛車由遠至近,我們就上了鐵牛車愉快的回家了。
事後,阿坤說:「寧可早回來,也不要太晚回來,海裡討生活要謹慎,大意不得。」然後他又說:「我討海沒有超過時間回來的,住在芳苑村的阿寶就曾經晚回來過,結果鐵牛車就泡水了,他已有3、4次泡水紀錄。每次鐵牛車泡水,都要等到退潮,再下去將鐵牛車拖上來。一些電路要重新更換,電池也要換新,臭油車頭也要清洗,至少花個萬把塊。抓烏格要等到漲潮後,阿寶就是貪抓才晚回來了,其他還有1、2艘也是這樣的,才會讓鐵牛車泡水。這裡沒有漁港,出海、回來都要自己注意,不然就要損失了。」(下週四待續)◇
更多文章,請掃描臺灣大紀元電子報:
https://www.epochtimes.com.tw/author/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