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腕隧道症候群
復健科門診中,常有病人抱怨手腕以下發麻,最常見原因是「腕隧道症候群」,指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的通道時被壓迫,使得神經水腫發炎,產生麻木、感覺異常、疼痛灼熱或無力感、甚至大拇指基部肌肉萎縮。
症狀斷斷續續,常在睡眠中或剛睡醒時較易發生,當手部做重複性動作,例如騎摩托車時、 釘釘子時或編織時會加劇,病人把手甩一甩會較舒服。
據觀察,病人會發現前三指麻得較厲害,也有人會描述所有的手指都麻,甚至有時感覺疼痛傳到手指、前臂或肩膀上,此外,還有一些病人手較無力或遲鈍,更厲害的話,大拇指肌肉還萎縮。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物理治療師劉宜儒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中年和常使用手部工作者,例如:家庭主婦、電鑽業、廚師、電腦文字作業者、搬運工、工廠裝配員、老師、護士等。
慣用手較常出現症狀,但兩手都有的人也不少見,除職業傷害,手腕橫韌帶肥厚或周遭骨骼壓迫、懷孕婦女後期因手腕水腫壓到神經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在治療方面,保守治療建議減少手部活動(如休息、護腕、夜間副木)、給予止痛消炎藥、打電腦時手腕下方放軟墊,局部類固醇注射、復健(物理治療)。若改善情況不理想或肌肉出現無力,則建議開刀做減壓手術。
手腕減壓運動怎麼做?
復健物理治療常見如熱敷、蠟療、電療、超音波、低能量雷射、正確擺位衛教和運動治療。運動可增加正中神經於手腕處的滑動,同時減輕受壓迫的壓力,有助改善症狀。劉宜儒示範「手指等長肌肉收縮運動、手指關節運動、手指肌腱伸展運動、手指肌腱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神經鬆動術運動」等5種運動,能協助改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