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上帝之手」曝光 臂長8光年

美國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公布,被稱為「上帝之手」的CG4彗星狀雲球圖片。(CTIO/NOIRLab/DOE/NSF/AURA)
美國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公布,被稱為「上帝之手」的CG4彗星狀雲球圖片。(CTIO/NOIRLab/DOE/NSF/AURA)

文/記者陳俊村

美國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NOIRLab)日前公布一張高解析度圖片,呈現從古姆星雲(Gum Nebula)中,伸出被稱為「上帝之手」(God's Hand)的手臂狀結構,臂長約有8光年的距離。

NOIRLab指出,位於智利的暗能量相機(Dark Energy Camera),捕捉被命名為CG4的彗星狀雲球(cometary globule),它位於船尾座的方向,距離地球約1,300光年,因為像一隻手而被暱稱為「上帝之手」。

CG4是銀河系內眾多彗星狀雲球之一。對於這種天體如何擁有特殊形式,天文學家仍未取得共識。

彗星狀雲球是濃密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孤立雲球,四周被炙熱和離子化物質包圍,是包克雲球(Bok globule)這種暗星雲的一個子類別。

彗星狀雲球與慧星沒有任何關係,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彗星狀雲球,只是因為雲球拖著由脫離物質構成的長尾巴,看起來像彗星的尾巴。

CG4彗星狀雲球有直徑1.5光年的頭部,尾巴延伸約8光年,像是手臂部分。CG4算是相對較小的包克雲球。

彗星狀雲球因為很暗淡,天文學家直到1976年才首次證實它們的存在。而安裝在布蘭科望遠鏡(Victor M. Blanco Telescope)的暗能量相機,能夠捕捉到它們。

天文學家已在銀河系中發現眾多的彗星狀雲球,包括CG4在內的大多數彗星狀雲球,都位於古姆星雲中。古姆星雲據悉是一顆約在100萬年前形成的超新星殘骸。

天文學家對彗星狀雲球的形成機制尚未十分了解,推斷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彗星狀雲球原本是球狀星雲,就像著名的環狀星雲(Ring Nebula)一樣,但隨後被鄰近的超新星爆炸瓦解了。

第二種可能是,彗星狀雲球鄰近炙熱的巨大恆星,由恆星所散發的星風和輻射壓力形成。事實上,古姆星雲中所有已知彗星狀雲球的尾巴都指向該星雲中央,也就是超新星殘骸所在位置。

在NOIRLab公布的圖片中,CG4的手臂看似伸向鄰近的ESO 257-19(PGC 21338)螺旋星系,但該星系位於1億多光年之外,CG4的手臂碰不到。◇

延伸閱讀
揭「龍蛋」星雲謎題 原來是恆星相殺
2024年04月22日 | 2個月前
系外行星類佛光現象 第一次被觀測到
2024年04月15日 | 2個月前
螺旋星系罕見 ? 科學家找到可能答案
2024年02月07日 | 4個月前
驚見超大星系環 挑戰人類宇宙認知
2024年01月17日 | 5個月前
第一本英文天文學書籍 拍賣1萬英鎊
2023年11月14日 | 7個月前
【特稿】《透視「進化論」》前言
2023年06月22日 | 1年前
「撒哈拉之眼」即亞特蘭蒂斯?
2022年10月01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