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頻傳 學者:家庭教育為防止基礎
2023年12月新北市發生校園割喉案,校園安全成為各界矚目焦點。根據教育部校安系統,去年高中職以下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案件逾2萬6千件,平均每天發生71件暴力事件,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還是防止校園霸凌的首要及基礎因素。專家表示,可從家庭支持系統的早期介入及彈性假制度、加強家庭教育、強化道德教育等三處改進。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2023年校園安全通報數據,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2萬6,442件,較2022年增加近60%,兒童及少年保護事件(未滿18歲)增加近44%。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竟然是國小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9,370件,增加近94%,國小的兒童及少年保護事件(未滿18歲)增加55%,還有國中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8,339件,增加近58%。
近年來國內、外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尤其去年發生許多嚴重的校園暴力案件,讓家長擔心孩子在校園裡不能安全學習。有教團推測,暴力事件上升的原因或許與通報管道的推廣、疫情後恢復正常上課、校園通報意識增加,以及學生對於學校系統的信任提升,願意向學校通報有關。
不過,根據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的〈家庭教育是防止校園霸凌首要及基礎的因素〉文章顯示,造成校園霸凌的原因很多,大多數犯罪者及受害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缺乏成年人的照顧和關注。許多家庭因為生活而完全把孩子託付給學校,然而,教師在要求學生成績的壓力下,一方面要確保教學課程,另一方面要完成行政工作,幾乎沒有時間關心每位學生的情況及感受,更別說學校心理諮詢工作原本就被忽略,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該文章的撰稿者陶氏瓊香表示,談到校園霸凌時,總會提及家庭、學校及社會,可以說校園霸凌與家庭、學校及社會原本就存在因果關係,例如學生的認知有偏誤,離不開教學環境之退化;許多校園霸凌案件是社會惡化之後果;道德淪喪的部分原因是市場經濟不良等。
但是,陶氏瓊香說,三者當中,家庭教育還是防止校園霸凌的首要及基礎因素。家長要時刻關心及陪伴自家孩子、給孩子裝備足夠知識及能力、幫助孩子逐漸融入學校及社會環境,同時教育部門也應該根據實際生活來更新教學課程,避免因盲目追求成績而忽略學生人格教育之責任。
強化家庭支持系統 加強家庭及道德教育
針對家庭教育是防止校園霸凌的首要及基礎因素,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對《大紀元時報》表示,應從家庭支持系統的早期介入及彈性假制度、加強家庭教育、強化道德教育等三方面著手。
首先,在家庭支持系統的早期介入及彈性假制度方面,政府應在預防青少年犯罪及發現潛在風險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對脆弱家庭的主動關懷。在社會安全網的架構下,對兒童與青少年的關注不應被忽視,應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為家長提供至少一年8小時的彈性親子假,以便進行親子照顧和親職教育。
接著是在加強家庭教育方面,應建立定期的家庭時間,鼓勵家長與孩子安排定期的共同活動,如共進晚餐、運動和閱讀,以增進家庭成員間的聯繫和溝通。此外,可設立家庭規則與界限,透過與孩子溝通來建立清晰的家庭規則,使孩子理解行為準則並鼓勵其承擔責任;父母也應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展現尊重、愛和責任感的價值觀。
最後是強化道德教育,王瀚陽說,隨著新課綱的推行,原本的生活與倫理課程被整合至生活課程中,國中、高中的公民與道德課程也已調整為公民與社會,這樣的變化導致對倫理與道德討論的缺失。王瀚陽建議,可修正課綱,平衡孩子的權利與責任,重視倫理與道德教育,透過推動道德教育課程來教導孩子尊重他人、珍視生命、提倡公平和協作精神。
王瀚陽表示,透過以上措施,相信可以協助家長建立積極的親子關係,加強孩子的道德培育,從而有效降低青少年犯罪行為,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