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真博士話中藥】夏天溼熱消化不良 健脾只用白朮不夠
夏天南方地區因氣候較潮溼溫暖,常見溼邪擾脾的問題,而白朮是燥溼健脾很常用的藥材之一,如果配合蒼朮、茯苓或陳皮一起使用,燥溼健脾的功效更顯著。
夏天溼熱,溼邪容易入侵體內,而身體的消化功能因為溼邪卡在脾胃,形成所謂溼阻中焦導致功能受損。《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五臟所惡,……脾惡濕。」說明溼容易影響脾的運化功能,進而產生「溼困脾土」的情況。溼困脾土臨床常見症狀為大便溏泄、頭重身重、四肢困乏、脘腹滿悶等。
據《臺灣中藥典》記載,白朮(https://reurl.cc/M8k2nK)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乾燥根莖。主要產於華中、華東等地,通常在冬季採收,採收後除去莖葉和泥沙雜質,烘乾或晒乾後,除去鬚根存放備用,因為主要在冬季收成,又稱冬朮。
▪︎ 蒼朮、白朮不一樣
早期蒼朮和白朮的使用有所混淆,公認直到北宋官方校正醫書,「白朮」之名才被確定,也是北宋才開始重視區分蒼、白朮,之後歷代的本草學家分別記載白朮和蒼朮,又以浙白朮品質優良,形成了特有的道地藥材。
關於白朮,《神農本草經》記載,「氣味甘溫,無毒,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開寶本草》也記載,「味苦、甘,溫,無毒。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
白朮味甘苦而溫,甘能補中,苦能燥溼,會因爲藥量輕重不同而有雙向調節的功效,常用量能止瀉,大劑量能通便,另因炮製不同而補瀉有所偏性,生用偏於燥溼利水,炒用偏於健脾益氣,土炒則更善於補脾止瀉。
▪︎ 與蒼朮配合使用
白朮性溫味甘,能益氣健脾,又能燥溼和中,補多於散;蒼朮性溫味苦,主要有燥溼化濁、升陽散鬱的功效,散多於補。
白朮和蒼朮配伍使用,燥溼健脾的功效更顯著,對於寒溼內停之帶下清稀、脾胃不健,溼阻中焦之食欲不振,或是溼邪下注所致腹脹腸鳴、泄瀉等症,效果更好。《素庵醫要》二朮丸、《萬病回春》二朮湯皆為其特色所生。
▪︎ 與茯苓配合使用
白朮長於健脾燥溼;茯苓性平味甘,有利水滲溼、健脾和中、寧心安神的功效,擅長利水滲溼。白朮和茯苓配伍使用,也是健脾燥溼的功效更顯著。
常用於治療脾虛溼困的頭暈目眩、胸滿腹脹、四肢倦怠、便溏泄瀉、小便不利所發生的水腫,最常見的方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除了白朮、茯苓,還添加補氣的人參和調和諸藥的甘草,幫助健脾養胃功效。
▪︎ 與陳皮配合使用
陳皮主要能理氣調中、燥溼化痰,與白朮配伍使用,可加強健脾燥溼、理氣的功效,對於治療脾虛溼阻、氣滯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胎動不安等症,有蠻好的效果。最常見的是《活人心統》白朮陳皮湯,對寒溼所產生的久瀉脾泄有很好的效果。
白朮為常用中藥材,在坊間選購時,以個大、質地堅實、斷面色黃白、聞之香氣濃者為佳;通常白朮剛開始嚼味比較淡,嚼久會微甘,如果咬到油點上會呈辛辣感,以有黏牙的感覺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