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失智人口逾30萬人 多社會參與可防失智

據衛福部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65歲以上長者占比高達九成六。圖為長者示意圖。(Shutterstock)
據衛福部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65歲以上長者占比高達九成六。圖為長者示意圖。(Shutterstock)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
國健署18日舉行「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國健署18日舉行「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國健署提供)

據衛福部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多為65歲以上長者,占比高達九成六。醫師表示,目前沒有藥物能夠治療失智症,預防及演緩失智症發生有其重要性,「社會參與」也是預防惡化的要點之一,期盼能建立失智友善環境,提供患者更多協助。

國健署18日舉行「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因腦部病變讓失智者在現實生活容易感到迷失,更因生活錯亂及外界誤解,讓失智者與照顧者常感到無助與恐慌,彷彿迷失在人生洪流中。

藝人鼓鼓的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他分享,媽媽約在五年前、50多歲時,突然出現怪異行為,像是開錯車門,而媽媽是資深髮型設計師,也會不小心讓客人燙髮時間太久。他初期以為是因為飲酒習慣導致,但經過大腦檢查後,發現媽媽腦部出現白色塊狀,已出現病變,經歷半年頻繁跑醫院進行測驗,最後確診失智為阿茲海默症。

鼓鼓說,失智症一定會被發現,因為會感覺這個人的行為太奇怪,不過失智症表現多元,每個家屬會遇到狀況截然不同,無法單就個案定義;除親密家人外,其他人很難理解照顧失智症感覺,也很難幫上忙,旁人能做的只有聆聽、體諒,及接納,他也很感謝週遭鄰在母親掉錢包、按錯門鈴時,總是願意給予幫助。

65歲以下失智症患者屬於早發型失智症,耕莘醫院前院長、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現在會出現失智症年輕化情況,可能與大家對失智症議題較重視有關,不過比例上失智症仍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實際上失智症發生率其實有減少,只是因為老化人口不斷增加,導致人數看起來有增加,另外,目前仍無藥物能夠真正治療,預防及演緩失智症發生有其重要性。

鄧世雄提到,對於輕度失智症患者,比較傾向他能留在家裡與家人生活,且不能關在家裡,因為延緩、預防失智症,必須要多進行三動「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認知功能訓練,及社會參與,這些都是重要的預防及延緩失智症惡化要點。

鄧世雄說,社會參與對長者來講相當重要,不僅能預防失智,也能讓身心快樂,很多長壽、健康的人,都具備社會參與這項重要因素,但也要避免酗酒、抽菸等危險因子,另外,睡眠要充足、盡量採取地中海式飲食,就是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作息,保持身心快樂、遠離憂鬱,就能活得健康長壽,同時避免失智症。

鄧世雄表示,因此基金會積極提倡失智友善環境,主要是希望若社區的民眾,若能多一點了解、認識失智症,就能在碰到懷疑是失智症患者時,與其互動、幫忙,更重要一點是,失智症長者迷路時,大家也能藉由走失手鍊、名牌等方式,能夠幫忙他,讓迷路長者能夠早點回家。

延伸閱讀
推估失智症盛行率7.8% 友善守護
2022年08月05日 | 2年前
你是甜食控嗎?小心糖癮危害
2022年06月24日 | 2年前
失智症來敲門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22年06月17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