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臺鎖藥 專家:原料藥宜脫鉤
德國BNT疫苗來臺,因中間卡了一個中國代理商而一波多折。近期中國藥廠積極取得各種國際新藥「大中華區」授權,對臺灣實施「鎖藥策略」。對此,業界人士向《大紀元》表示,藥品已成戰略物資,該問題確實值得關注,據了解食藥署多年前已注意並研擬對策;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原料藥來源過度仰賴單一市場的影響,呼籲臺製藥產業與國際民主陣線共組供應鏈。
原本臺灣新藥進口以美國、日本為主,但近五年來,中國藥廠積極佈局搶佔國際二、三期臨床新藥「大中華區」授權,代理數量已較前5年增加4倍,中國擠下日本躍居臺灣新藥進口第2名。如果中共對大中華區進行鎖藥動作,恐影響國內代理以及民眾用藥權利,此舉恐讓我國的新藥進口受到政治干預。
對此,婦產科醫師蘇怡寧6日在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上表示,中共一天到晚處心積慮,「只想掐你咽喉,然後還說我們是一家人,噁心。」他認為「除了BNT之外,這個壞鄰居的賤招只會越來越多」。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李懿軒接受《大紀元》採訪表示,針對二、三期臨床新藥,臺灣在臨床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因中方持續拿下「大中華地區」代理權,而中共政府定義的「大中華地區」包含臺灣,「這當然對我們比較不利」,意味臺灣的新藥進口,可能面臨類似日前BNT疫苗遭政治卡關等問題,也取決中共對臺政策是否緊縮等不確定性因素。
李懿軒指出,在疫情下藥品已成為戰略物資,世衛組織(WHO)與食藥署針對國人必須藥品清單,面臨斷貨或供應不足時,廠商必須提早6個月通報,以確保臺灣人的用藥及就醫權利不至於中斷,「這部分政府都有在監控」。
原料藥須避免依賴單一來源
李懿軒說,新藥能引進當然更好,但萬一買不到,仍有其他相對應藥品可供選擇。比起新藥被卡關,更值得關注其實的是,「臺灣目前『原料藥』來源,主要仰賴中國、印度進口」,這類藥品多是國人常見疾病、慢性病用藥,原料來源攸關我國自產藥品自給自足能力,問題不容小覷。
據統計,依原料藥許可證張數(非數量)統計,有24%來自中國(不含製劑,目前臺灣尚未允許中國製劑進口)、32%來自印度、臺灣自產占14%。加上疫情影響運輸,出現供貨失調現象,這議題確實值得臺灣政府思量。
李懿軒指出,早在去年疫情爆發之際,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已下令將中國醫療供應鏈移回美國,;拜登政府接續檢視關鍵物資供應鏈,今年6月出臺「美國製造法案(MADE in America Act)」,促使美國減少對中國醫藥供應鏈依賴。
李懿軒提到,美國的行動,顯見美國正在與中國藥品產業鍊做出「區別(脫鉤)」,由於過去臺灣藥品訂價低廉,必須向中國進口更低廉的原料藥。美國相關法令上路後,臺灣將面臨挑戰。
李懿軒強調,藥品是戰略物資,臺灣製藥品質優異,與國際法規走在一起,要重整臺灣製藥供應鏈,應與國際民主陣線結盟,成為「國際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讓臺灣製藥成為繼半導體產業鏈後的第二座「護國神山」,化危機為轉機,一如臺灣總能在中共打壓下,找到自己的解決與生存方案。
業界:不必過度誇大中方代理影響
臺北市西藥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梁明聖向《大紀元》表示,除非中方買斷的新藥很特殊,不然仍有歐美來源可供選擇,不至於造成我國用藥取得危機。不過他也坦言,國內藥廠會做眼藥水的確實不多,臺灣市場不大,藥廠對投資眼藥水研發普遍持保留態度,「眼藥較仰賴國外進口」,這部分比較有影響。
梁明聖說,比起中國到處買藥品代理,臺灣自身的製藥能力才是核心技術,臺灣製藥水準遠比中國強,不論藥物品質、法規與管理等各方面條件都更優異。
他認為,過度放中國藥廠代理的影響,這樣的言論風向並不健康,當然政府也必須提前因應,這部分其實食藥署也早有規劃部署,過度放大中國代理議題,恐怕會令人質疑有政治操作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