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黏梅雨季 別讓發黃浴巾造成皮膚危機!
終於到來的梅雨季,讓臺灣暫時解除缺水的危機。在這悶溼的夏季,也要注意身體衛生,避免因細菌引起的皮膚問題!
其中,每天貼身使用、擦拭身體的浴巾,若洗滌、收置不當,有可能造成浴巾孳生病菌,甚至引起傳染。浴巾要怎樣洗、多久洗一次才衛生呢?
浴巾比想像的髒!是病菌的溫床
浴巾是非常容易「養」病菌的地方。羅棋守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周宛儀解釋,肌膚表皮本來就充滿各種菌叢,包含共生菌和致病菌在內。它們多數是好菌,但也有部分是壞菌。洗澡不可能把細菌都洗掉,當用浴巾擦拭身體,殘留在皮膚表面的細菌就會沾到浴巾上。
浴巾本已吸附了水分,加上浴室的潮溼環境,及馬桶沖水時噴濺出來的水沫,這些都可能造成細菌孳生。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吉爾巴(Chuck Gerba)研究發現,近90%的浴巾被大腸桿菌群汙染,另有14%的浴巾有大腸桿菌。
這也是浴巾用久後,會變黃的原因之一!除了皮膚表面上的細菌之外,還有皮屑、汗水、油脂髒汙、沒洗乾淨的殘留化妝保養品等,都可能使浴巾越來越黃。
浴巾別共用 可能傳染皮膚病
使用過的浴巾這麼髒,為什麼很少聽到有人擦浴巾生病呢?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助理教授艾蜜麗.馬丁(Emily Martin)指出,人們的身體適應了自己身上的微生物,因此多數情況下不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這也是浴巾不能共用的原因,雖然健康的人共用浴巾,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皮膚問題,但如果前幾位使用者有感染疾病,毛巾又沒有適度清洗,就可能傳染給下一位使用者。
周宛儀指出,一些有害的病原體可能會改變共用者本身的菌叢,若是免疫力低下、皮膚有傷口或溼疹的患者,還會造成進一步的感染。
共用浴巾可能會造成:溼疹、細菌感染(如毛囊炎、疔瘡)、病毒感染(如病毒疣、扁平疣或是眼睛的結膜炎)、黴菌感染(如香港腳、股癬、或頭癬),甚至可能會感染寄生蟲(如頭蝨、陰蝨或是疥瘡)。
當皮膚有傷口或是免疫力較差的時候,病原體可能會趁虛而入,造成皮膚感染或發炎。當發現皮膚容易長粉刺、痘痘,也要留意。紐約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臨床教授泰諾(Philip Tierno)表示,用髒毛巾擦拭皮膚,尤其身上有開放性膿皰時,細菌可能會沾到表皮,造成容易長痘痘。
一週洗一次 毛巾不發黃4方法
悶溼的環境是細菌和黴菌的溫床,周宛儀表示,保持浴巾乾淨有4個方法:
1. 用後要晾乾:最好用毛巾架吊起來並攤開晾乾,以降低病菌繁殖的機會。
2. 別共用:如果浴巾沒有洗乾淨又共用,可能造成病菌傳染。
3. 一星期洗一次、用對清潔劑:一般建議浴巾至少一星期洗一次,如果開始出現異味,代表細菌或黴菌孳生的數量可能超標,要趕快清洗。患有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的人,建議2天就清洗一次。洗好的毛巾也要存放在乾燥通風的環境。
清洗浴巾時,可看浴巾小標籤的清洗注意事項,不同材質有各自適合的清洗方式。正常清潔用洗衣液、洗衣粉即可;發黃的浴巾可以考慮用醋、氧系護色漂白劑或是小蘇打粉做清潔。清洗時如果洗衣機有熱水行程會更好,洗衣機也需要定期清洗。
4. 常更換:太老舊、異味洗不太掉的浴巾就直接丟棄、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