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及雙向因果 合併治療尿失禁改善失眠
吳女士48歲已婚,因失眠問題求診精神科,經詳細問診發現,她有焦慮症狀,也有夜尿、尿失禁症狀,經轉介婦女泌尿科門診,合併治療後,其症狀已改善。膀胱問題怎會與大腦相關?
奇美醫學中心的精神科與婦女泌尿科進行聯合研究,將此一疑惑謎團解開。
透過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1到2009年的2萬3千位就診下泌尿道症狀(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個案發現,同時罹患憂鬱、焦慮的比率為11.5%,遠高於沒有LUTS個案的5.7%。
再透過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1999到2011年的1萬7千位就診LUTS個案、4萬6千位就診焦慮個案、以及1萬9千位就診憂鬱個案,經追蹤至少3年發現,LUTS個案後續罹患焦慮、憂鬱的危險比分別為2.12跟2.03、焦慮症後續罹患LUTS的危險比為2.01、憂鬱症後續罹患LUTS的危險比為2.37。
以上的研究結果並分別刊登在兩個國際知名期刊上。
精神科黃隆正及婦女泌尿科吳銘斌兩位博士主治醫師的系列研究證實了憂鬱、焦慮與LUTS不僅有共病關係,且為雙向因果關係,其臨床意涵包括:憂鬱焦慮導致LUTS、LUTS導致憂鬱焦慮,兩者有共同致病機轉。
這發現並提供「腦-膀胱軸疾病」(Brain–Bladder Axis)理論的一個有力實證支持。
黃隆正表示,下泌尿道症狀(簡稱LUTS)盛行率約12~18%,其成因為多重因素,包括年紀、神經系統、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
近幾年來發現心理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伴隨壓力而來的焦慮或憂鬱可能是影響LUTS產生、發展及延長病程的重要因素。
台灣憂鬱症與焦慮症合計盛行率約24%,常因為壓力引發,但也有先天體質因素,也常跟一些慢性身體疾病有關,這些共病會對預後有更不良影響,也會進一步惡化生活品質。
反過來說,LUTS對生活的影響包括干擾日常作息、經濟花費及情緒面等,可能造成長期壓力,進而產生焦慮或憂鬱症狀。
憂鬱、焦慮與LUTS之所以會有相關或因果關係,在生理層面也有可能的解釋,如透過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相關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以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神經免疫系統,來交互影響。
以臨床經驗來說,抗憂鬱劑不僅只對憂鬱或焦慮有效,也可以改善一些疼痛及身體症狀,如壓力性尿失禁。
由於憂鬱、焦慮與LUTS存在雙向因果關係,暗示這兩大疾病之間可能亦有共同致病機轉,不同科別的相關臨床醫師得注意其之間的共病,需要相互轉介及合併治療,才有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