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帝雉全基因體解碼 解開性狀與適應力之謎
台灣帝雉,又稱帝雉或黑長尾雉,因其極具稀有性,長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台大跨領域研究團隊執行「台灣帝雉全基因體解碼計畫」,成功組裝出第一個帝雉的基因體序列圖譜,不僅首次達成國內特有種鳥類的全基因體解碼,更是全球第一種完成全基因體解碼的長尾雉屬鳥類,其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GigaScience》,成果有助於未來帝雉的物種保育和繁殖復育等工作。
科技部表示,帝雉是台灣特有的長尾雉屬鳥類,是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也是台灣現有特有種鳥類中體型最大者,為千元鈔票背後的主角動物。過去由於狩獵的壓力,帝雉族群逐漸減少而成為瀕危物種。
科技部說,台大研究團隊由約160倍的基因體片段序列之巨量資料中組裝出超過10億個鹼基對的帝雉基因體序列圖譜,再藉由生物資訊的分析方法,對大約16,000個基因進行註解及功能性分析,發現帝雉可以生活在嚴峻的高海拔環境,與負責能量代謝、氧氣運輸、血紅蛋白結合、輻射反應、免疫反應和DNA修復等功能的基因有關。
科技部表示,藉由首度完成組裝帝雉的完整粒線體DNA序列,推測帝雉可能出現在距今約347萬年前的台灣;MHC-B基因座是鳥類極為重要的免疫基因群,帝雉擁有與原雞相類似的基因組成結構,此成果未來將有助於本土鳥類的禽流感預防與治療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線索及資源。
基因體圖譜解碼是世界各國對於重要生物資源有效保存及運用的新方法,科技部認為,透過帝雉基因圖譜的解讀,除了提供鳥類生物資源的永久保存外,更能獲得在保育和復育工作上所需的物種特性資訊,解答環境適應力等各種性狀跟基因間關連性的相關問題。希望藉由計畫推動台灣生態保育工作邁向嶄新的里程碑,更可與世界接軌,促進學術合作交流與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