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團隊運用大數據分析 2小時預測痛風風險
團隊應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將所收集捐贈民眾人體30.9億核甘酸進行全面性分析,找出「ABCG2」等與痛風有關的致病基因,結合人口學資料(年齡)、外在的環境因素(如尿酸、三酸甘油脂、肌胺酸酐等生化值)等,建立預測模式,結合現代的基因篩檢技術,在1至2小時內預測將來痛風發生率。
章順仁表示,研究動員龐大人力物力,邀請高醫痛風領域專家陳忠仁、廖偉廷、曾家駿,再搭配分析專業,加上基因序列資料量高達60TB,需要海量儲存空間。經統計分析基因與痛風相關性後,再進行細胞或動物實驗,驗證此基因功能,經由臨床解析,符合醫學上的現象,至此才能說明此基因與痛風之間關係,達到預測目的。
章順仁強調,次基因世代已經來臨,檢測基因序列技術相較以往便宜快速,未來可再推廣「精準醫學」、「精準運動」,前者如預測癌症等重大疾病,協助民眾迅速有效預防疾病發生;後者則更精確發掘運動人才並加以栽培,推向體壇大展身手。
這項研究獲得科技部前瞻應用司經費補助,相關論文發表在頂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Arthritis Research and Therapy》。◇